跳至正文

文字之旅文章

作者:老师

一个与文字相伴的姐妹,经历了精彩的人生后,极谦虚地说自己是一只小小的蜗牛,让我们听她娓娓道来。

01幼年期:年少纯真时,文字是为了考试,一张张考卷是战果

自幼,个子小、志气小、胆子小,没有创意。

自幼,羡慕执笔成书、提笔成画、出口成章的人。但自己朦朦胧胧的人生蓝图上的“志愿”却都与作家、画家、广播员有些距离,甚至是鸿沟。

自幼,父亲爱打麻将,周末常带着我们兄妹俩“南征北伐”。他总会塞给我们一些零钱,哥哥就带着我到附近的漫画书店,蹲坐在小店一角,一待就是一整天。那时还没有美少女战士,哥哥喜爱的真平、四郎打打杀杀的漫画书成为我课外书籍的启蒙。

自幼,我被升学主义塑造,是联考制度下的幸存者。看的书都是老师规定的书;写的文章都是应付考试的标准样本;周记更是每个周日深夜,字字含泪完成的。

02青少年期:豆蔻年华时,文字是为了爱情,一封封情书是成品

大学会选择读文组,只是因数学太差;进了历史系,则是因为英文不够好,历史系的分数比中文系低了两分。发榜时,妈妈在办公室里皱眉,抱怨着:“我女儿居然考进历史系!都怪我,她填了哪些志愿我完全不知道!”一位同事劝道:“历史系,有什么不好?将来一定很会说故事!”

 

进了历史系,似乎与文学沾了点边。在校园中,长发飘逸,手上拿着厚厚的书,自觉多了一点文人的灵气。寒暑假也总是列下长长的阅读清单,《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小妇人》等世界名著也都在那段时间懵懵懂懂地翻阅过。系里出系刊、班里出班刊,看同学们忙里忙外,我总是局外人。只因大学四年全都忙着谈远距恋爱,动笔最多的就是写情书,而且是一天一封,非常勤奋努力。

03中年期:创业打拼时,文字是为了赚钱,两本计算机书籍满是汗迹

大学毕业后,忙着跟老公出国进修,忙着工作、婚姻、家庭、孩子,除了晚报上的股票新闻会跟进外,与其他文字几乎没有交集,更遑论写作。若硬要掰说有文字经历,那勉强可说出两本计算机程序设计书籍,那是为了学校高层要求及自己购屋头期款而写的。

 

孩子的爸爸骤逝,失眠时陪着我的是蒋勋的美学录音带;出国出差,孤寂的旅途上,伴随我的是蒋勋的文学CD。他是我的文学、美学启蒙老师。之后,我也开始紧盯艺展信息、参观美术馆;更去追星,蒋老师在台北开的课,我都是抢第一个报名参加。但所谓的“艺文”也仅仅停留在用耳听、用眼睛看的阶段,点点悸动也都深藏在心中。

 

每周六下午陪女儿去上绘画课,两三小时的时间只能流连在忠孝东路上的金石堂书店。刘墉的励志书籍、杏林子的散文集、艺术家杂志社一系列的世界著名艺术家全集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展开“悦读”旅程,内心深处有了一点声音:盼望将来也能像刘墉、杏林子一样写写人生小故事。

 

1997年带着15岁的女儿、8岁的儿子移民澳洲,英文没进步多少,中文却生疏了。7年后,能画画的女儿,一篇短文配一幅插画的创作,居然被台湾一位基督徒编辑看上,帮她出了一本书,名叫《贝果小姐》。我很为她高兴,但也很落寞,自己比她多读了30年的中文,居然一篇“文章”也没写过,怅然!

04壮年期:年长时,文字是为了服事,一页页单张是记录

2001年离开熟悉的职场,是翻转“平凡人生”进入“文字花园”的转折点。

 

在教会,接了文书事工,周报编写、会议记录、会刊编辑、单张设计……都与文字有关。

 

拿了一个口译证书后,也曾经上过半年的研究所笔译课程,零星接了一些文字翻译的工作。

 

在美术馆,导览员与一周刊合作,每月由我们义工提供一些艺术信息。2012年,我采访了曾经画过丹麦王妃玛丽的旅澳肖像画大师“沈嘉蔚”,写了一篇文章。编辑立即采用,我很受激励。之后,陆陆续续写了一些美术馆特展文章,刊登在杂志上,又有一种使命感要做个“艺术布道家”。

 

美术馆每两周、每年数次的特展培训,年度考试及导览服务,让我对艺术品的敏感度、鉴赏能力,美学的深度、广度都持续成长及累积,口条也更清晰易懂。

 

同时,也因常安排教会室外活动,又在澳洲乐活读书会做志工,还有每年数次艺文、旅游的导览活动,这些都需要用文字介绍说明、用口语陈述表达,这都是对文字能力的基本操练。

 

渐渐地,我对文字事奉有了憧憬。2017年,上了作家苏拾莹老师关于“文字事奉”的两天短训课程,意犹未尽。但之后,在悉尼再也找不到相关课程了,只好在云端跨国搜寻文字课程。感谢主,发现了“创文”,开始了网络文字培训。很惭愧的是,课一直在参加,但太多外务缠身,无法完全专心。苏牧师建议的“七每”在我这里无疾而终;莫非老师的叮咛言犹在耳,但都未落实。

 

也曾建了个“天才老妈”部落格,为着记录孙子的成长有了《童言童语》,为着对艺术品的悸动也有了《看图说话》,为着对旅游景点的触动也有了《那地、那人、那事》等等小品文字。遗憾的是有头无尾,怨怪自己的懒散、没有恒心。

 

2017年底,参加了神学课程,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也挤出了一篇篇报告及论文。文笔没啥进步,但感觉自己的逻辑思路似乎清晰多了。

05特殊期:疫情时,写作是呼召,一篇篇短文是印记

2020年疫情,忙乱生活中的休止符带来了意外的安静、惊喜和收获。参加了G咖啡屋、果子读书会、回忆工作坊、《圣书故事书写课》、《演说智力课》及《普通读者的文学随笔课》等。找到了与友共读的喜悦,精读书本的秘诀,发挥了想象力的潜能,挖掘了面对生命秘密的勇气。

 

在写作领域全然没有信心的我,在G咖啡屋发了一篇《慌!慌!慌!卫生纸荒》的散文,竟然立即得到回应,真是兴奋。对文字的感动又鲜活起来了,神微小的声音也听见了。

一辈子没有看过这么多书。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翘首以待的除了超市货架上硕果仅存的卫生纸外,就是信箱中网购的书籍。与书本凝视、对话,带给我满满的幸福感,也让我更深体会了莫非老师说的:“写作前需要大量阅读。”

 

因着阅读的力量,在回忆工作坊中的写作也有了方向。一辈子没有写(打)过这么多文字,在回忆工作坊老师、掌柜、跑堂们的激励和指导下,我居然能重新梳理人生、挖掘心中不想触碰的痛,将一个个冷冰冰的文字组拼成一篇篇有生命的文章。《陪我走过春夏秋冬》一文被“莫非可以如此爱”采用,是鼓励,更是感恩!

 

2021年,两科神学课程同时进行,要一起服侍两个教会,在两家口译机构工作,还有两个单位的导览义工、神学院的服事,家里还有位舌头比手脚“锐利、灵巧”,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需要侍候的老公,许多文字计划霎时卡住了。

 

画家、作家席慕蓉说过:写作需要动力与诚恳。能探索自己对文字的动力,与对神呼召的自我审思,是来自创文大家庭莫非老师的课程、杜老师的灵修及云端灵修等。这些一次次提醒,我是那领一千两银子的仆人,要做合神心意的器皿,成为别人的祝福。

06暮年期:夕阳中,一路学习、一直成长、一心感恩

作家王安忆说,一个作家是有30%天资、70%努力;严歌苓则说,应有50%天资、50%努力。我则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真是无言。刚在自责、懊恼中时,翻到莫非老师的书,老师说:“事奉上,要找属于自己的灯台;时间上,要零存整付,能抓稳自己的位置和善用时间,所发挥出来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常会让人惊喜。”一个当头棒喝。

 

马睿欣老师问:“文字的创意其实就在生活里,不晓得对你们来说,迟迟不写或者写得不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有灵感不知道怎么发挥成文;点子很多,就是没空写。”

 

跌宕起伏、波涛汹涌的人生经历,曾经走过沧桑、渡过沮丧、经过流泪谷,感谢上帝给予丰富生命风景线,也因此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走过大街小巷、逛过美术馆,一幅幅画、一件件雕塑都能抓住我的眼,冲击我的心,一个个古迹都激起我探究其背后历史的野心,因此我也是一个能说故事的人,但能给别人看的文稿却少之又少。

 

在文字花园中,我是一只蜗牛,曾经是个躲在壳中的小蜗牛,也是个曾探出头张望、散步的懒蜗牛,现在是个慢步、漫步的老蜗牛。但阅读、写作都让我生命风景的色彩更跃动、线条更明灿了,胖蜗牛可以在花园中唱歌了!

 

感恩的是创文的老师们,宛如园丁,亲切地叮咛、唤醒了我,让我能适时修正“慢与漫”的步伐。感恩的是,散文坊的家人们,犹如花园中的爱心蝴蝶,看着你们飞、跟着你们舞,笨蜗牛也轻盈了。

 

夕阳中,暮色渐拢。文字花园中的老蜗牛,听着园主的呼唤,不再担心身体衰老、不再惆怅年华流逝,因阅读、写作带来新生的盼望,每早晨,这都是新的!

Site Logo

莫非可以如此爱

艾苓子

出生成长于台北,现居澳洲。曾任教于静修女中、辅仁大学,担任电脑软体工程师。现为澳洲移民局、福利部口译员及纽省美术馆导览员、创欣神学院神学生。盼与朋友们分享对艺术及大地的悸动,一同赞叹上帝创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