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创世纪圣经故事奖首奖】方激 | 祭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作者如何在熟悉的经文缝隙间注入丰富的想象与情感,创造出极具张力的阅读体验呢?我们一起来看圣经故事首奖作品。

读文学,写随笔,相得益彰。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W130《普通读者文学随笔课》。

粗麻织成的帘子被掀起一角,父亲侧着身子钻进我的帐篷,手中举着的铜灯台在他线条粗硬的下颌上投下跳动的阴影。帘子在他身后垂落时掀动一股气流,瞬间扑灭微弱的火光。我被响声惊醒,帐篷外的天色仍是一片昏暗,远方摩利亚山的黧黑轮廓若隐若现。

父亲摸索着在我身边坐下,牛皮水袋在他的后腰间晃荡,蹭过我蜷缩的脚踝。黑暗中,我依稀看见他的喉结滚动了几下:“我儿啊,去取火镰和燧石来。”我起身,嘟哝了一声“阿爸”,再摸黑套上凉透的皮靴,照他的吩咐做了。父亲接过去,手腕微颤,就着灯台一阵敲打,两者相击迸出蓝色的火星。直到第三次,燧石才被擦出一团火花,在噼啪炸响间照亮他胡须中的银丝。灯台重新被点亮了,父亲却将火镰和燧石悄悄塞进他长袍的宽大袖口里。

年届九旬的母亲生下我的那一天,满了百岁的父亲却在屋外闷声忙碌了半晌。他打造出那只火镰,还在它的手柄上刻下我的名字“以撒”。我出生后的第八日,父亲照着主的吩咐为我行割礼,簇新的火镰第一次迸出火花,为祭坛燃起又一重光亮。此后,它便成为我的贴身物件,即便偶尔被父母借用,也必是用后即还。令我不解的是,这一次,父亲却为何需要留下它?

三天前,父亲刚领着我们一家人完成了在非利士地的又一次迁徙,停步于摩利亚山脚下。我的羊皮袄夹层间似乎仍残留着基拉耳山谷的沙砾,匆忙套上身时,擦过背脊的一阵疼痛让我不由自主地咧了咧嘴。父亲捕捉到我瞬间闪过的表情,放下灯台,在我的羊皮袄上前前后后用力拍打了几下:“儿啊,今天是赎罪日……你随我上摩利亚山去……我们要为主献燔祭!”献祭永远是家中的头等大事,父亲领着一家人肃立在祭坛前的画面,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记忆。然而,在日渐清冷的秋天,父亲为何单单要领着我跋涉数日爬上摩利亚山去献祭?

从主耶和华第一次召唤父亲开始,他就是一个时刻遵从主命的人。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在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同样学会了对主的交托与仰望,不论何时何地,只要父母在我的身边,当天际完全拉上黑幕时,我必定会一无挂虑地坠入梦乡。然而,昨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几乎彻夜未眠,一整天里,父亲来回走动,显得格外局促不安,不仅时不时偷偷抬眼打量我和母亲,还用他粗大的手掌反复摩挲我的头。我已经长成与父亲身量相仿的少年,好些年来,他都不曾再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疼爱。父亲似乎也总想要开口对母亲说些什么,可是每次都在唤了一声“撒拉”后,又把已到嘴边的话咽回去。昨晚天色尚未黑透时,父亲便反复催促我快回自己的帐篷歇息。待我躺下后,他自己却孤身走上户外的高地,久久凝视那满天的繁星。他是不是又想起多年前主在迦南地给他的应许?在那个同样星光璀璨的夜晚,主不仅应许他的后裔多如繁星,又将迦南的疆土赐给他为业。

风卷尘沙掠过帘外,父亲将双手笼在嘴上,轻轻地咳嗽一声,掀起帘子要向外走。我醒转神来,匆匆抓起随身的背囊,也跟了出去。地平线上已经透出橘红的光亮,将一道闪亮的金边镶嵌在远方的摩利亚山巅,宛如天上的光辉洒落人间。远近传来牲口的啼叫,家仆们三三两两走出各自的栖身之处,预备迎接忙碌的一天。我想,母亲应该也早已醒来了吧,此刻,她是否又在为全家向主感恩、祈祷?是否明白父亲究竟为着何事而心神不宁?是否知道父亲要带着我远行去摩利亚山献祭?父亲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挽着我的肩头越过母亲的帐篷,向着安静守在路边的一老一少两位家仆挥了挥手。原来,他早已劈好了燔祭用的柴堆,甚至连驮柴堆和杂物的驴子也都已备好,虽唯独不见同样必不可缺的祭牲,我却不做多想,笃信父亲必定也有安排。

父亲吩咐活泼好动的少仆将柴堆驮上驴背,驴子负了重,喷着鼻息在原地不住地踏蹄,捆绑柴堆的皮绳仿佛要勒进它的肋间。然后,父亲从老仆的手中接过一柄锃亮的尖刀,轻轻地掂量一下,唰的一声削平握在另一只手中的燧石。刀锋划过处,像是在黎明的天光中猛然闪过一道银弧。我心中一凛,想起了那柄尖刀的来历。那一年,父亲一马当先率领三百一十八名精练壮丁杀败北方诸王,夺回了他的侄儿罗得一家与其被掳的家产,再将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献于撒冷王麦基洗德。这柄珍贵的尖刀正是撒冷王当时相赠的回礼。多年以来,父亲将它视如至宝,轻易不会拿出来使用。我正出神的时候,老仆无声地走过来,将一袋无花果干塞进我的衣袋,然后帮着我背起行囊。背囊上身的一刻,粗麻布蹭过我后颈上那块迁徙途中留下的晒伤,一阵钻心的疼痛再度袭来。

父亲耐心地等待我们安排好一切,然后手指远方的山顶对我说:“儿啊,那就是主指示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上路吧!”他平摊双手,两眼紧闭,口中喃喃自语。我和两位家仆也连忙合上双眼,附和他轻声却是铿锵的祈祷。在父亲的祝谢声中,天完全亮起来了,正是风清气爽的秋日,我们旋即动身向北方的摩利亚山而去。我下意识地再次回望母亲的帐篷,却仍然望不见她的身影。

第一天临近日落时,我们走到了山脚下。在苍茫的暮色中,高耸的摩利亚山岩石嶙峋,仿佛被岁月的刻刀精雕细琢过一般。一行人停下脚步,久久地昂首注目那弥漫着神圣、肃穆气息的山巅。过了良久,父亲才在近处找到一片低矮的树丛,吩咐家仆支起简陋的棚子,自己又将驴子的牵绳绑紧在树干上,再领着众人一起谢恩、祷告。我们生起火,烤熟带来的肉干和小麦面饼,又煮熟一盆鹰嘴豆,匆匆吃过后便倒头睡去。临近深秋,白日虽艳阳高照,入夜后却是秋凉如水。筋疲力竭的我躺在父亲的脚边,望着他脚趾间渗出的斑斑血迹,脑中却又闪动起母亲忙碌的身影。母亲啊,你是否知道父亲心里的盘算?是否明了他此行的目的?

第二日一早,一行人开始爬坡。在错乱的巨石间,有一条前人踏出的羊肠小道蜿蜒地通向山顶,像是天然的路标牵引我们向上登攀。山路难行,在众人磕磕绊绊之间,唯有驴子能轻松闪过道旁的一丛丛骆驼刺。当山势愈发险峻时,我们的视野也愈发开阔,稀疏生长的橄榄树与无花果树顽强地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间,枝叶在微风中轻摇;偶尔也能见到振翅的飞鸟掠过天际,投影在山石上,为静谧的山峦增添了生机。大半时间里,父亲都走在最前面,少仆蹦蹦跳跳地牵着驴子跟着他,我尾随其后,后面再紧跟着老仆。一路上,除了少仆不时的惊叹,只听见绑在驴颈上的一对铜铃互相撞击发出的单调而规律的脆响。每当路过潺潺的溪流,父亲就会吩咐我们停下来歇息片刻,抓一把干粮充饥,将绑在腰间的水袋装满。沿途的景物愈发单调,山势由回旋、起伏渐转陡峭,父亲的话也愈来愈少,除了简短的谢恩、祷告与吩咐外,几乎不发一语,他那藏满深意的目光,却愈来愈频繁地落在我的身上。

第三天正午前的时分,一路牵引我们的小道不再延伸了,山峰已成完全孤绝的净地,与众人心中愈发强烈的敬畏彼此应和。峰顶近在眼前,父亲吩咐我们暂停脚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脚底磨出了水泡,攀爬时虽无感觉,但此刻却似有火燎。我不由想起了父亲脚趾间的血迹,而他却仍旧四下走动、观望,想要仔细地辨明攀向峰顶的每一个踏脚处。山风吹过,卷起他褪色的外袍下摆,他像一尊古老的雕像,虽难掩眼中的怅然,身姿却依旧坚定不可动摇。他转身吩咐老仆:“你们俩和驴子不必再向前走了,就在此处等候吧!”然后,他走到我的身边,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指着峰顶继续对仆人们说:“我和儿子要去那里为主献祭,你们只管耐心等候我的返回。”顺着他的手势望去,我看到横亘在山顶的那块白色、平坦的巨石,仿佛是主早已为我们预备好的、浑然天成的圣洁祭坛。

Abraham and Isaac,Ferdinand Olivier

父亲示意我放下背囊,却拾起少仆从驴背上卸下的柴堆压在我的背上。柴堆在艳阳下晒出的松脂清香混杂着驴子的汗酸味,一下子钻进我的鼻腔。少仆轻声嘟囔着,显然在抱怨不能上达峰顶,但老仆丢来的一个眼色,让他立刻便没了声响。父亲仔细地帮着我将柴堆绑实,解下他腰间的手巾,替我擦去额头上不断沁出的汗珠。然后,再次用双手重重地拍了拍我的双肩,仿佛终于要将沉重的使命交给我,心中却又装满不舍与怅然。接着,他卸下自己的随身物件,包括那只轻易不会离身的牛皮水袋,只从老仆的手中接过锋利的尖刀与早先被他藏进袖口的火镰、燧石,再搂住我的肩膀,用坚定的语调在我的耳畔一字一顿地说:“儿啊,时候到了,你随我来吧,我们去为主献上祂当得的祭!”

冒着秋日正午的暑气,父亲领着我向那块白色的巨石继续攀爬,仆人与驴子渐渐被抛在了身后。那一刻,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只为我们父子而存在。我背着柴堆,紧贴着父亲宽阔的肩膀,两颗心从未靠得如此近,近到似乎能听见彼此的心跳。我相信自己已经猜出了父亲的心意,只是仍旧不能确定它是否将真的发生。

“阿爸!”我不由得唤出声来,想要证实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念头。

“我儿啊,我就在你身边。你心里如果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父亲也仿佛已经看穿了我的疑惑。

“阿爸,火种与柴堆都备齐了,可是,燔祭的羊羔却在哪儿呢?”我的声音微微颤抖,既期待父亲的回答,又为呼之欲出的答案而感到紧张。

“我儿啊,神必定会亲自预备那献作燔祭的羊羔!”父亲虽对我说话,眼睛却直直地盯住那块白色的巨石。他仍然没有说出我想知道的答案,却又好像已经告诉了我一切。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愈是往前走近一步,我的预感愈是清晰、明朗。终于,我们到达巨石前,面对这一方兀自立于天地间的祭台,两人都明白,即将发生的一切必然要成为一台戏,演给主和祂的使者观看。那一刻,我完全确信了主对父亲的吩咐,也完全知晓了自己面临的命运;我完全明白了父亲心中的煎熬,更完全懂得了献祭的真意。

父亲默默地把巨石清扫干净,将我卸下的柴堆沿着它的边缘排放齐整。他微微颤抖的手背青筋暴起,身体几度踉跄,仿佛一瞬间老去了几十年的光阴。他在口中喃喃自语,不时抬眼望向苍天,像是在祈求或自责,又像是在祷告或回应。从记事起,我便牢记了家中献祭的每一个细节,唯一不同的是,那些平日里早被父亲操持得异常熟稔、流畅的细节,从未像此刻这样与我息息相关。

没有任何意外,在忙完祭坛上所有的预备工作后,父亲果然转身向我。他颤抖着示意我背过身去,又用先前绑缚柴堆的皮绳将我的双手向后紧紧捆牢;然后,他继续颤抖着把我轻轻抱起,摆放在祭坛的柴堆中间,再轻轻地解开我的衣襟。皮绳勒住腕骨的剧痛令我难以忍受,但父亲的动作却是如此轻柔,仿佛在我的孩提时代,他每次将我抱起轻放在床榻上那般。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中,分明滚动着大颗的泪珠,但他硬是强忍着,不让它们落下来。

我被绑紧了躺在祭台上,身体虽无从挣脱,但内心却由无助渐趋平静。我看着父亲两度拉整好自己零落的衣衫,将长袍的下摆撩起,再用尽力气将它绑在腰际。他在口中喃喃自语着,额上暴起粗大的青筋,大滴的汗珠顺着他的面颊不断流下,那原本灰白的头发与胡须此刻似乎变为全白;他也同样在仔细地打量着我,打量着他那个顺服地平躺在祭坛柴堆间的爱子。我们父子二人就这样默默地对视良久,仿佛都在静默等待主对我命运的最后发落。直到我轻声唤了一声“阿爸”,父亲才下定了决心,在极其简短的祷告后,他不再犹豫,而是飞快地拔出别在腰间的尖刀,高高地举过头顶。强烈的阳光反射在刀面上,刺得我一阵晕眩。刀锋划破空气的那一刻,我的喉头像是被一股在胸中翻滚的热浪裹住,但在鼻腔中却又分明嗅到了母亲每日晨祷时燃烧的乳香。我屏住呼吸,看着父亲紧紧闭上双眼,要将尖刀朝着我袒露的胸膛用力扎下。

42ab12cb747d11e9b29ed85729c974ea
The Angel of the Lord Preventing Abraham from Sacrificing his Son Isaac,Pieter Lastman

顷刻之间,天地变色,刺眼的阳光被厚厚的云层猛然遮盖,摩利亚山顶顿时一片黯然。一个仿佛从极远的天上传来的声音让父亲高举的手垂落下来:“亚伯拉罕!亚伯拉罕!”那分明是主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的声音,父亲转头望向声音的来处,用尽他剩余的全部力气回应道:“主啊,我在这里!”

来自天上的声音继续着:“你不可在这孩子的身上下手,就连一丝一毫也不能伤害他!”父亲愕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喃喃回应:“主啊,难道……这一切……不是你吩咐我去做的吗?”天上的声音回答他:“你情愿舍弃自己的独生爱子,也要遵从我的命令将他献上!你向神所存的敬畏之心,不必再作任何证明!”

两行蓄积已久的热泪终于从父亲的眼中夺眶而出,他再也无法支撑住自己的身体,猛地跪坐在祭坛前。他一边温柔地抚着我滚烫的脸庞,一边用那柄尖刀迅速地挑断捆绑我的绳索,又将我从祭坛的柴堆间抱起,轻轻放在地上。就在那一刻,我俩同时听见不远处传来了羊羔的哀鸣,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稠密的低矮树丛,树丛间分明立着一只洁白、毫无瑕疵的温顺公羊。它的两角被树丛紧紧扣住,身体无法动弹,仿佛正在等候着我们的发落。

父亲飞快地赶到树丛前取过它来,让它卧倒在我原先躺下的祭坛中央。那一刻,云影掠过山巅,羊羔的哀鸣像是要撕裂凝固的空气。父亲向着天上传来声音的方向虔诚跪拜,然后手起刀落,又击打燧石点燃了柴堆。那只公羊成为取代我的燔祭,被献在主的面前。

我们父子俩久久地立在祭坛前,直等到余烬灭去,山风卷走最后一缕青烟。随着又一声带着颤音的“儿啊”,父亲摁住我的身体,我们再度朝着天边跪下:“我们要给这地起名叫耶和华以勒,因为主耶和华亲自为我们预备了一切!”听着父亲的肺腑之言,我唯有重重地点头回应。

那一刻,天上的声音再次呼唤起父亲的名字:“亚伯拉罕啊,你既甘心顺服我的旨意,也不留下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话音还未落下,父亲已经将我紧紧地抱在他的怀里,久久不愿放开。

和煦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山顶辉映出满满一片暖人心怀的金黄,在今天这个最特别的赎罪日,我们肃然立于与主交会的圣山上,回想那永恒的誓言与神圣的应许,向主献上我们对祂的无比感恩。当父亲领着我离开祭坛,快步赶去与家仆会合时,他又充满往日的活力,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被艰难的考验锤炼过的信心更让我们脚底生风,快步如飞。一路上,父亲原原本本地向我复述了那一晚主对他的吩咐,无论是我猜想到的,还是我根本无从揣测的细节,无一不是动人心魄、令人难忘。

与家仆会合后,我们几乎是不顾一切地飞奔下山。人走得稳健,驴子的脚步也变得更加轻快,驴颈上的铜铃依旧叮当作响,撒播着欢乐,也像是应和着我们对主吟唱的信心之歌。归途依旧,却像是充满灵性,那承载着信仰力量的山峰更映射出我们心中对主的无比虔敬。日夜兼程不再使人疲倦,反而令我们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去时三天的路程在不足两日时便临近归途的终点。我看着地势慢慢变为平坦,看着山路慢慢转为沙地,看着家里的畜群逐渐稠密起来,也看着一座座帐篷愈发清晰……突然间,在落日的余晖中,我看到一个分外熟悉的身影也正急匆匆地向我们赶来,那正是母亲,她提着暗红的裙摆一路奔跑,又扯下自己的头巾,不停地向我们挥舞。她灰白的长发被风吹乱,矮小的身影不断扭动,分明写满了牵挂与惊喜。我的眼眶湿润了,赶忙拉紧父亲的手,用更快的速度向着母亲的方向奔去。父子两人几乎已经磨破的靴底在沙地上拖出蜿蜒的脚印,像极了摩利亚山顶的祭坛上那曾经向天不断升腾的烟柱。

(为保留参赛作品的原本风貌,编辑时仅对文中错别字进行了修改。)

方激

个人简介:

癌症放射治疗医学物理剂量师,现居美国新泽西州,与妻子共同养育两个可爱的女儿。信主多年,蒙神的恩典与不弃,在教会中参与了多方面的服事。愿意在信仰上继续不断地追求长进,作一个荣神益人的基督徒。

理工背景,虽自幼热爱文学,却从未受过任何正式的文字训练。信主后,偶有机会参与教会或福音机构的文字事工,多为英文校译。2023年夏季,偶然结识“创文”。当时,我已经远离中文写作十余载。感谢主,“创文”优秀的装备课程让我心中对写作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更催促我不断思考,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在文学与写作上更多、更好地为主所用。

对我而言,参与本次比赛并得到决赛入围的肯定,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感谢“创文”,更愿一切荣耀归于神!

获奖感言:

在圣经故事写作愈来愈有“剑走偏锋”之势时,我更愿意执着于自己最初的感动与领受。信主至今,除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亚伯拉罕献以撒”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动的圣经段落。

在一个信奉自己、高举个人的年代中,我希望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更深地理解“信心之父”对上帝的全然信靠。而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去重述与丰富这个经典的圣经故事,除了有布局谋篇的考量,我还有一个更深的祈祷——我是否也愿意将自己当作活祭,献在主的坛前?

《祭评析

——刘幸枝

很荣幸能受邀参与圣经故事文学奖的评审工作。与其他资深评审相比,我的资历与学养仍属浅薄,能在此分享对首奖作品的观察与心得,实在心存敬畏,也深深感谢主的恩典,以及创文的邀请。

谈论这部作品之前,有个问题或许值得先思考:圣经文本要如何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

以圣经经文为素材,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它既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经文理解,也考验叙事功力。若只是重述耳熟能详的故事,便容易流于平板,失去原有的感染力与新意。

正因如此,创作者若想展现独特视角,就必须进入经文的“留白”。这些空白并非缺失,而是作者有意为读者保留的想象空间:人物未说出口的挣扎、旅程中被略过的细节、重大事件外的日常片段。优秀的作品,往往就在这些无声处找到新的火花。

然而,勇于想象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添加。

真正出色的创作必须在尊重经文本意与自由挥洒之间取得平衡。新增的细节既要丰富情节,又不能偏离核心精神。这种拿捏,正是检验参赛作品的重要标准。

带着这样的角度来阅读,本届首奖作品尤为亮眼。

它以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经文(创世记22章)作为蓝本,巧妙运用现代叙事手法,带领读者从单纯的“知道”,进入“看见”与“感受”。作者在熟悉的经文缝隙间注入丰富的想象与情感,创造出极具张力的阅读体验。以下几个特色尤其值得一提:

一、有限视角带来悬念与张力

首先,作者以有限的第一人称视角取代上帝的全知,使故事充满悬念。以撒对父亲行为的疑问,让我们与他一同经历“不确定”,即便早知结局,仍感悬而未决。

二、细节铺陈营造沉浸感

接着,作品在感官描写上的细腻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多重感官描写,像是脚底水泡、粗麻布的摩擦、暮色与山石的影像、火堆的噼啪声……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另外,气候、地貌、工具等补充,使三天旅程更为真实可信,而不仅是“知道”的距离。

三、文学性与电影感的融合

作品兼具文学深度与电影感,使古老故事焕发新生。以撒对父亲的信任与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靠彼此映照;“燧石与刀”暗示即将来临的切割与痛苦。镜头般的推拉、光影的闪烁——文字犹如影像,营造氛围与情感张力。

四、人物情感的内在流动与连结

经文中常常省略的角色情感,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了深刻的描写,让亚伯拉罕、以撒与上帝的关系更加立体。

作品前半部,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对话并不多,但从以撒的称呼“阿爸”,以及亚伯拉罕为他绑柴、生火的细节中,读者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父子情谊。这种无声的语言,让后半部亚伯拉罕必须“献上”以撒的行动更显沉重与不舍,也让读者更能体会亚伯拉罕内心的挣扎。

当亚伯拉罕看到上帝所预备的羔羊,他内心的感受不仅是释然,更是一种震撼。这不仅是上帝预备了祭品,更是上帝信实的回应。作品让我们思想:亚伯拉罕的信靠并非不带情感的盲从,而是经历痛苦抉择后,对上帝的彻底顺服。

过去我们阅读经文,多半关注亚伯拉罕的信靠,却很少思考以撒的感受。这部作品则让我们看到,当以撒看着父亲的献祭动作,直到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眼前的“献祭”与自己生死攸关。这种从旁观者到成为“祭物”的转变,更带出信仰思考的深意。

总结来说,这部作品并非单纯重述圣经,而是一种现代化的“读经写作”。

透过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丰富的感官细节,以及兼具文学与电影感的叙事手法,它让熟悉的经文焕发新生,带给读者心灵与感官的全新体验。这也再次证明:信仰的深度与文学的广度可以相辅相成,激荡出触动人心的力量。

文学奖详细记录请查看网站:

https://gwcontes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