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呼唤
- 2024年12月25日
【圣诞】圣诞礼物 | 林滋恩
又到圣诞节。节日常和收送礼物相关,圣诞节也不例外。不过,如何让圣诞礼物更能表达圣诞精神?让我们来看作者的分享。

感恩节刚过,圣诞节的浓厚气氛随即涌上。不少商家早在感恩节期间,就同步推出圣诞节商品。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与隔周的“网购周一”(Cyber Monday)更是来势汹汹,简直是“逼”着消费者“赶快买礼物!买好买满!”
在美国,一般家庭不管景况如何,总会想办法为孩子预备一些圣诞礼物。“圣诞节收礼物”仿佛是孩子们的“天赋人权”。
小时候在台湾过圣诞节,“收到圣诞礼物”好像并不是家中必有的仪式传统——倒不是说都没有收到礼物,只是并没有那么强调“非有不可”。不过,我们都满期待教会送的“圣诞糕”——一块像黑糖糕的方形点心,装在小纸盒里,上面印有骑骆驼的东方博士、马利亚抱小耶稣在马棚里的圣经插画。分送“圣诞糕”,似乎是台湾教会特有的圣诞文化,至少在美国多年,就再也没吃过、看过圣诞糕了!

我们家在故乡过圣诞节是很热闹的。全家信主后,对“耶稣生日”(注1)这种大日子当然要好好庆祝一番。在平安夜当晚,全家去参加教会的圣诞活动:除了聚餐、诗歌表演、话剧游戏外,散会后还有“报佳音”的压轴节目。
那时我和妹妹还小,并没有跟着大哥哥大姐姐挨家挨户去报佳音。可是爸妈会在家中预备好茶点水果,等报佳音队来。那些报佳音的大哥哥大姐姐多是大学生,年轻热情、充满活力。年幼的我很喜欢跟他们混在一起,也很期待平安夜他们的到来。我觉得他们就像是另类的圣诞老人,用歌声带来了喜乐。
之后移民美国,我也升格成了“报佳音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还记得在冷飕飕的冬夜里,几辆车载着一群年轻人,一家一家地去拜访教会会友,在门口唱《平安夜》。美国地大路遥,会友又住得分散,全部报完后已经快午夜了——也真难为那些排在行程后面的家庭,等门等得快睡着了吧?
这些家庭都很好客,报佳音团队来时,少不了点心热饮的招待。大多数老美家庭预备的是小甜饼、热可可或是热苹果西打——在头一家尝到时觉得挺有风味,可一连吃了三四家后可就吃不消啦!华人家庭的点心就比较丰富多变——像我的外公外婆就会熬一锅八宝粥或红豆汤圆,也有人家会煮好吃的米粉汤或是咸稀饭呢!
除了到会友家报佳音,我们也到医院或是老人院、疗养院去报佳音。那些久病的患者或是老人家,看到我们来总是很开心——能在平安夜里,为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人们带来一点安慰与温暖,应该也算是我们能力所及,可以送给他们的圣诞礼物吧?
每逢过年过节,爸妈也会邀请只身在海外的大学生或神学生来家里吃饭,不然就是送烤火鸡给他们。他们也会炖汤或煮些粥,热热地送到医院给住院的弟兄姊妹。
“宁可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这是爸妈无形当中教给我的“礼物学”。
圣诞节期中,人人忙着预备礼物、收送礼物,但谁是那真正需要礼物的人呢?有人说当然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收到圣诞老公公的礼物嘛!”不过我觉得,孩子期待收礼物,很多是因为大人的“炒作”。因为大人灌输他们“圣诞节会收到圣诞礼物”的概念,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理当收到礼物”。
不过也有例外。我认识的一个家庭很有趣,爸爸总跟孩子说:“圣诞节是耶稣生日,收礼物的应该是耶稣。”所以他们家的小孩就不觉得圣诞节一定要收到礼物。因为“又不是我生日!”
我们在美国的教会,每年圣诞节都会推广“爱心传礼盒”,响应“好撒马利亚人事工”(Samaritan’s purse)所发起的活动。每个家庭领取空圣诞鞋盒,回家用礼物装满它,再交回教会。统一收集好之后,送到“好撒马利人事工”的据点。这些礼物,会发送到世界各地,让许多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也享受“收礼物”的幸福。

对我们家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家庭教育机会。
我们教导孩子“施比受更为有福”,也帮助他们了解“给予”的意义:“你很幸福,有爸妈爱你,买东西给你,也常收到礼物。但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一辈子没有收过任何礼物,包括生日礼物、圣诞礼物……”然后带着他们去购物。我们也让孩子想想:如果要送礼物给跟你差不多年纪的女孩或男孩,你觉得对方会喜欢什么呢?这些礼物不用买贵的,就是一般小孩会喜欢或实用的东西。例如小玩具、文具,甚至小毛巾、梳子、牙刷,袜子之类的实用品。
当孩子开始有零用钱后,我们就鼓励他们用自己的钱来买礼物装“爱心鞋盒”。每年为爱心鞋盒活动买礼物,成了孩子必有的圣诞活动。看他们兄弟俩手提着购物篮,叽叽喳喳商讨要挑什么礼物,回家后费心装礼物,把鞋盒的每寸空间填满,然后兴高采烈地把礼物带回教会“上缴”,就心中暖暖的。
圣诞节送不送礼物?见仁见智。送礼物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但也有人很怕收礼物,因为觉得有人情压力。收到礼物的,也不一定就比送礼物的感到快乐。我想到圣经上耶稣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耶稣说,当这些事“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时,就是“做在我身上”。我想,这种给耶稣“生日礼物”的方式,祂应该会很喜欢吧?
注1:其实圣经上并没有说耶稣生日是在哪一天。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家也不认为耶稣是降生在寒冷的12月里。比较有可能的说法是在春末夏初时节。不过一般教会人士还是在12月庆祝“圣诞节”,重点是借此纪念耶稣曾经降生,来到世间。
——THE END——
课程推荐
文19_01-809x1024.jpg)
作者简介
林滋恩
著有《美国袋鼠妈妈伴学去:1000 堂亲子温馨共享的教育课》与《我在美国当妈妈:揭秘全美最独特的亲子教育课》。2014 年第22届汉新文学奖散文组佳作得主。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文章常见于北美华人主流媒体《世界日报‧副刊》、海内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国》《真爱》《传扬》与《基督教论坛报》。2019年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