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我说
- 03/15/2025
【热点】刘嘉:数字时代,为何要让身体“动”起来?| 如此我说
作者:刘嘉
近日姚明提出在校园推广“息屏24小时”行动的倡议。这一提案折射出一个深刻的信仰问题:当数字技术使身体日益边缘化,我们是否正在遗忘造物主赋予肉体的独特意义?


近日,姚明提出了一项引人深思的倡议——在校园中推广“息屏24小时”行动。这项建议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近80%的未成年人渴望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96%的家长担忧孩子过度依赖屏幕。姚明直言,这一代成长于互联网环境的孩子,从未体验过无屏生活。数字原住民的世界早已被虚拟社交、短视频和网络游戏填满——汗水浸湿球衣的黏腻感、急停变向时肌肉的撕裂、绝杀瞬间激增的多巴胺,都在悄然远去。同时,日本“无屏幕日”的实践表明,当视觉被屏幕垄断,触觉会遗忘草叶的纹理,嗅觉会淡去雨后泥土的芬芳。
这种异化不仅在生理层面上显现为“小眼镜”“小胖墩”现象的蔓延,也在精神层面暴露出代际交流的隔阂。亲子共餐仿佛进入平行时空,家庭成员各自沉浸于信息茧房之中。当数字替身取代真实互动,人类最本真的情感表达正逐渐退化。
我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感官剥夺,立于虚实交织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放下电子产品,让身体动起来,既是强身健体,更是守护人之为人的本质。姚明的提案,实际上折射出一个深刻的信仰问题:当数字技术使身体日益边缘化,我们是否正遗忘造物主赋予肉体的独特意义?
身体的在场性
我们所信的从不是虚无缥缈之物,整本圣经始终强调身体的尊贵。造物主以尘土造人,将生命气息吹入鼻孔;主道成肉身,曾以真实的血肉之躯行走于加利利海畔,用手触摸麻风病人,用口品尝无花果;复活后的祂向门徒展示钉痕累累的双手,且在他们面前享用一片烧鱼。这些细节无不昭示一个真理:身体是造物主创造、拯救并得最终荣耀的载体。
保罗直言,我们的身体乃是祂的殿。这意味着,敬拜从来不应脱离身体的真实体验:当我们歌唱时,我们要用口来赞美;当我们祈祷时,我们要用屈膝来表达谦卑。早期群体激烈反对诺斯替主义,正是因为后者贬低肉身,将信仰简化为灵魂的秘术。今天我们也需要警惕,任何将救赎局限于“内在体验”的企图,都是诺斯替主义的现代复辟;而真正的信仰,始终扎根于“道成了肉身”的奥秘(约1:14)。

数字时代,线上祈祷会、查经会等成为群体事工的重要延伸。然而,这种“云端敬拜”的局限也日渐显露:当信徒低头滑动屏幕上的经文时,他们参与的更多是脑部活动,与身旁家人同声赞美、祈祷的触动已然消失。当人工智能能够替我们作诗或歌唱时,我们便沦为懒散的跟随者,甚至在屏幕后分心于其他事务。
保罗提醒我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的教诲在此时代尤为重要。身体的在场性是敬拜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实体群体中,敬拜调动全人感官——眼睛注视具体的人,耳朵倾听讲台上的圣言与彼此的话语,双手握着对方有体温的手,膝盖触地时自然而生谦卑之感。这些感官的统合,使敬拜成为一种“具身的仪式”,正如旧时以色列人必须亲自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而非只是通过书信表达虔诚。早期教父德尔图良曾言:肉身是救恩的枢纽(Caro cardo salutis)。东方信仰群体的深鞠躬礼(metanoia),以脊椎的弯曲幅度对应忏悔的深度。由此可见,若失去身体的参与,信仰很容易沦为抽象的精神活动。
整个身体的参与
姚明在倡议中特别提及日本“无屏幕日”的实践——鼓励家庭亲近自然。这与信仰传统中的“自然神学”不谋而合:正如诗篇所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诗19:1),主以野地的百合、天上的飞鸟教导门徒信靠之道。当我们用脚掌感受泥土的柔软,用手掌触摸树皮的纹理,用鼻腔吸入春天青草的清香时,身体便成为连接受造界与造物主的桥梁,让我们惊叹于祂奇妙的创造。
遗憾的是,数字技术正在割裂这种关系。孩子们通过屏幕欣赏网络美图,却难以在真实树林中聆听风掠过树梢的沙沙声。需要认识到,灵修传统中的“感官操练”极为重视全身的参与。马太·李·安德森(Matthew Lee Anderson)在其著作《土制器皿》中指出,正如篮球运动员通过训练来锻炼身体一样,在群体环境中通过举手、仰首、屈膝和诵读经文来训练我们以活祭的形式展现身体,这实际上是在训练我们的整个身心,使我们围绕着恩典的宝座来塑造自己的核心身份。此类实践提醒我们:敬拜不仅仅是头脑的认知,更需要身体的全然参与。
在AI技术狂飙的今天,这一观念显得尤为迫切。当人们担忧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时,信仰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无法被编码的领域:身体作为活祭,必须全然献上。譬如,当我们遇到困境中的人时,如果仅靠短信或视频表达关怀,而不肯伸出援手、给予一个真诚的拥抱,那么这种缺乏身体接触的冷漠,会让我们逐渐失去通过触觉传达爱与关怀的能力。
全人的行动能够激发出深切的怜悯与切实的爱;相反,感官的退化会使我们变得迟钝,逐渐失去活出爱的勇气。“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来10:25),某种程度上,“停止惯了的人”,其感官会逐渐迟钝,既不肯发出赞美的声音,也不屈膝祈祷,更不愿意用双手去服侍。久而久之,其灵性便会陷入扁平化。
以身体的行动宣告
让身体动起来,是一份属灵邀请:摒弃屏幕幻象,回归造物主赐予的真实身体。这对我们而言,是一场双重回归——重返实体群体的敬拜,重拾自然中的神圣体验。我们的感官是祂赐予的礼物,是为了让我们从不同的感官对祂有更丰富的认识。
这个春天,我期望能带着孩子多亲近自然,辨识身边常见花草,观察云影飘动的速度,脚掌感受鹅卵石的圆润。这些身体体验会不断塑造我们对创造者的认识。让身体在自然中参与敬拜,正是对创造者所言“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1:31)的回应。

在这个数字解构肉身的时代,我们需要以身体的行动宣告:我们绝非算法中的存在,我们的盼望也不在于脱离身体的虚幻飞升,而在于在全人的敬拜生活中,等待“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林前15:53)。让身体动起来,不仅为健康,更为见证活泼的信仰:眼睛可以观察祂奇妙的作为,耳朵能够捕捉祂恩典的回响,双手愿意传递舍己的爱。开口的时候,可以尽情赞美;屈膝的时候,可以敞开呼求。我们凭借肉身的力量与感官的觉醒,切身体验并见证那丰盛而真实的爱。
正是在这不断的肉身实践中,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永恒的活力,必死的躯壳孕育出属天的果实。我们的生命便不再局限于短暂的肉体存在,而是与那不朽的盼望紧紧相连。祈愿我们在数字浪潮中,坚守对肉身实践的热爱,以具体而有力的行动迎向那永恒的生命之光,去活出“我必衰微,他必兴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