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呼喚
- 2025年5月19日
以望 | “不料”的人生
您喜爱阅读吗?作者因为爱阅读,人生遇到了“不料”的惊喜与祝福,并踏上了文字侍奉之路。一起来看作者的分享。

书店,是我的文字启蒙地。
记得小学时,最喜欢放学回家绕远路,去一家小而杂乱的书店驻足停留。遍撒满地的书,让人感觉好像到了大卖场,而我是眼尖的识货者,总能从乱堆中翻出爱看的书,《亚森·罗苹》《基督山恩仇记》《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然后找到一个靠墙的角落,蹲坐在那里,一页页忘我地读着,脚蹲麻了,也不以为苦。那是我与文学邂逅的圣地,开启了我的阅读视野。
再大些,父母比较放心我独自活动了。家附近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商业区里,有一条日据时代留下来的书店街,那里书店林立,不下百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台湾拼经济、拼外汇的时代,民风淳朴,物资缺乏,休闲娱乐不多,书店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的天堂。我爱在那条街上无目标地走走逛逛,感受它浓浓书香的氛围。有时路过,眼梢扫过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便停下翻阅片刻。有时锁定一家店,信手拈来一本有兴趣的书,慢慢读,细细品味,让自己沉浸书香中,一个下午很快就打发了。有时逛累了,拐进巷子里的小吃店,来碗香Q热腾的牛肉汤面再回家,那种“酒足饭饱”的满足感,至今回味无穷。

后来,父亲在我房间书桌前的一面墙上装了两个大书柜,并安装上玻璃窗,说是放教科书用。那时,上大学与将来有前途画等号。父亲从小聪明过人,无奈家穷无法读书,便把全部希望压在我们四个孩子身上。虽说我书读得不怎么样,高中最后一年也不敢掉以轻心,最后死拼活拼,勉强挤进大学。
那个文凭至上的年代,同学间流行着一句戏语——“进大学,任你玩四年”。因此,上大学后,我便理直气壮地弃“正科书”而读一些自认“有品味”的书。逛书店街肯定要带几本这种书回家,装饰桌前书柜。而所谓“有品味”的书(很可惜当年没有创文老师推荐筛选),多数不过是畅销排行榜、书店大力推荐的书,或是大师级著作、高名气作家的书(刻意买来充门面的)。
年轻时的我,以为跟着潮流走准没错,流行什么就追什么。记得那个年代疯狂吹着三毛风,我也不甘示弱,她的书本本必买必读。为一睹神秘风采,不惜逃学去听演讲,甚至自掏腰包参加其餐会,有阵子还非常向往来趟撒哈拉沙漠之旅。现在想来真是年少轻狂。就这样,书柜的书就像大杂烩般各色杂陈。夕阳西下,落日余晖透过玻璃窗,洒在书上,书籍熠熠发光。伴随好友在旁边喝茶、谈书、聊八卦,生活颇为惬意。

那段看书、逛书店、买书,逍遥自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很快随着准备出国读书而画下休止符。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把阅读当作头脑饮食,分成主食、美食、蔬果及甜点四种。来美后十多年接触的书,毫无疑问是主食阅读,属于“生存需求的阅读”。为更美好的将来埋头苦读拿学位,为现实生活被迫不断读书再进修,后来,又为人生不尽人意,几次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而在阅读中上下求索,与神摔跤。我是来美前信主的,但与苦难正面交锋时竟无力反击,才惊觉过去信仰肤浅表面,禁不起风吹雨打。于是进入一段漫长的“信仰重整之旅”,开始认真读圣经、读许多谈苦难的书籍。
人生至此,阅读之于我,分量远远超过书写,宛如铅球与羽毛球,有天壤之别。从小没作家梦,也没发表欲,更不觉自己有写的恩赐。记得几次立志写日记,无非想为生命中感恩的事存留美好回忆,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般无法长久。一直到2004年上了刘富理牧师的《灵命造就课》,才比较有纪律地写灵程札记,不过那也是非常个人式的以笔与神谈心,想到什么写什么,实难登大雅之堂。


是那种对文字由衷而发的激情与动力触动我吧,这也愈发刺激我对文字人产生好奇,于是又继续参加那年夏天创文第一届文字营——苏文安老师的W100《心与笔的飞跃》。
如果说,在《基督徒读者课程》上,我见到的是文字人对文字的激情与委身,那么在苏老师身上,我则看见文字人对文字的使命与呼召。《一车水的故事》更是令我特别震撼,“人生的这车水要浇在什么地方呢?需要不是唯一的考虑,呼召才是最重要”。坦白说,非常怀疑手中这支笔能发挥多大功用,但莫非老师一直鼓励“只有几滴水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把湖填满。我不是重点,重点是湖,你必须不断地喂湖”,是这意念支撑着,我才排除万难,一年一门课接受装备。

然而,又是如何成为创文同工的呢?这是另一个人生的“不料”。
记得2011年夏天,创文总干事永浩突然来电邀请我担任“会计”同工。当时,只觉得他太不了解我了,一个连自家账目都理不清的人,怎能担此任务?自然立即回绝。后来经沟通才知创文有专业会计师,我只需帮忙开支票等行政琐事。而且,照永浩的说法,以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来看,似乎没人比我更合适了,这才惶恐答应。加入创文,一开始并没把自己当文字人,只是很开心开阔了视野,认识一群会写爱写的基督徒,每每翻开报章杂志,展读其生命故事,多了一份亲切感与参与感。这是个服事团队,更是生命交流的信仰群体。
接着是2012年真爱机构筹款餐会上,莫非老师看似闲聊地对我说:“你应该很适合参与读书会,不知有没有负担?”(回想起来,这应是有目的的对话)没过多久,我竟接到邀请简讯,分享“读书会异象与个人负担”。当时觉得没头没脑,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那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仿佛被人将了一军,骑虎难下,只好边走边瞧。
印象很深刻,第一次社区读书会筹备会(kick off meeting)是2012年8月29日,正巧女儿生日,有瑞玲、德仪、莫非、庆月和我在场。分享中得知,只有德仪参加过社区读书会,其余都是爱阅读有负担来的。当时心中很惶恐,殊不知神正要透过一群没经验却愿意委身的人,来成就祂的事工。

那天,莫非老师挑战我们:“读书会应该要把眼光放远,有一个大蓝图。它不仅是地区性的,也可以用网络教学推广。”(这是原话,不知在场的姐妹们记得否?)乍听之下,感觉读书会八字都没一撇呢,是否想太多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初不可能的梦想,在与神共舞及同工们的委身中,竟也渐渐摸索出一条属于创文读书会的路。这才多少体会莫非所言:“用跑马拉松的心志,来执守神对我们的托付,写出属于创文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历史。”
最后,关于“写”,虽然写得不多,却清楚写作没捷径,除了写,还是写,持续写。这是一段漫长的学徒之路,犹如作家陈雪说的:“所有关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我都是在写作过程里学到的。”真的不敢大言能写出什么,然而,期许自己每篇文章皆是汗水与诚意的结晶,在书写中,认识自己,与神相遇。
无疑,这将又是人生“不料”的惊喜与祝福!
(本文选自《恩典不留白,下笔如有神》,橄榄华宣)
课程推荐
文8_01-809x1024.jpg)
作者簡介

以望
喜爱阅读,热爱排舞,更爱全家一起旅游,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创文服事团队,负责创文网路事工及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