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朋友说,侯士庭(James Houston)创办的维真神学院(Regent College),为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课叫“门徒的生活”。课程包括每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以及一个半小时的小组团契时间。而第一个作业,就是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在小组中朗读。这听起来不像是学术课程,倒更像是一次属灵身份的回顾与确认,但它却是许多学生灵命成长旅程中的重要起点。
这个作业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它鼓励我们回望自己的生命轨迹,不是为了沉溺于回忆,而是为了更清楚地看见: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是哪些人、哪些时刻、哪些痛或恩,堆叠成我们如今的故事?人生中几乎没有哪一段是真的“浪费”了——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毫无意义的灰色岁月,在回顾的眼光下,也可能成为生命正在转弯的伏笔。
这项作业带来的益处,不止是对自我了解的提升。在团契小组中分享这些故事,是打破彼此隔阂的捷径。我们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别人也曾走过类似的谷底与挣扎。我们在彼此的故事中,看见自己未曾说出口的痛苦,也获得被理解的慰藉。在短短数次聚会中,小组成员间建立起的熟悉感与信任度,往往是平常人际交往中数年都难以累积的。
讲述故事是搭桥的工作
人们彼此间有距离,常常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靠近。你看到对方冷淡、陌生,其实他可能正藏在自己的故事背后,不知该从哪里说起。你无法钻进别人的脑袋去理解他的经历,只有等他愿意开口,把故事说出来。讲述,是在人与人之间搭一座桥,让本来不相识的两岸有了连结的可能。
人类的许多情感体验是共通的:喜悦、悲伤、背叛、孤独、渴望、盼望、失落、挣扎。当我们说出“我曾……”,有人就会回应:“我也是。”那一刻,如同点亮黑暗房间中的灯。原来我并不孤单,我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也曾隐隐映照。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一个小组团契时,那种拘谨、不确定,甚至怕被评断的情绪。但当有人率先打开话匣子,说起他人生中的危机与转机,我的心防就慢慢软化了。我们这些周围人听着听着,也禁不住说起自己的故事,那些我们以为早已过去的伤痕,也在彼此的倾听中找到了出口。我们在倾诉中获得释放,在聆听中学会共情。那时我明白了: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种信任的表达,是邀请对方一同进入自己的故事。
故事能够医治人
在柬埔寨金边,有一位名叫Phaly Nuon的女子。她曾在红色高棉暴政中失去丈夫与孩子,却在多年后创办了一个帮助抑郁女性的康复中心。她的方法简单却有效——鼓励那些曾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讲述自己的故事。她们开始彼此交谈,一点点学会信任。最终,她们学会了如何交朋友,再也不必活在孤单和独处之中。
原来,说出自己的故事,是恢复的第一步。当我们说出那些藏在心中多年的隐痛,它们反而开始松动、得以被重新理解。我们不再是这些故事的“囚徒”,而是成为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讲述它们的人。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对于信仰者而言,我们的故事常被称为“见证”。而正是在这些见证被真诚分享的时候,我们才得以彼此共鸣、彼此扶持,在信心的道路上一同成长。试想,若历史中那些信心的前行者从未写下他们的故事——戴德生、富能仁、杨宓贵灵……我们将会失去多少美好的激励与属灵的财富!
正是他们用生命写成的故事,跨越时代,照亮了今日我们的脚步。你所经历过的,或许正是别人此刻正在穿越的旷野。当他们听见你也曾迷惘,也曾伤痛,也曾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走出那段黑夜,但如今你却站在这里,怀抱盼望,他们就会多出一份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你的见证,也许正是他人的出路之光。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更大故事的一部分
人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我们天生不满足于眼前的现实。人不只是活着,还在不断追问活着的意义。我们会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所经历的这些痛苦、挣扎、选择与偶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内心深处,渴望一个解释——一个比我们更大、足以承载我们人生起伏的宏大框架。我们渴望被告知:这一切并非无意义的碰撞,而是在那位看不见却掌管万有者的手中,有着终极的指向与安排。
讲故事,正是我们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最本能也最深刻的表达方式。因为在讲述中,我们不只是重现经历,而是在拼凑出一条线索,让散乱的片段慢慢聚焦,让生命的碎片彼此连结,显出其深处的意义与方向。

美国作家唐纳德·米勒(Donald Miller)曾谈到,他之所以走进基督信仰,是因为意识到:那些在文学作品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结构——背景、冲突、高潮与结局——其实都源自那最伟大、最真实的原型故事:神创造、救赎并最终更新这个世界的宏大叙事。他写道:“基督信仰提供了解决之道——那就是宽恕,以及在永恒中的归宿……我极渴望相信它。我感觉我的灵魂天生就是为活在这个故事中而造的。我觉得我的灵魂渴望被宽恕,我渴望神所提供的那个结局。”
这不只是文学结构的巧合,而是真理的回响。人之所以渴望故事,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活在一个永恒的故事之中。我们被造,是为了在神的爱中活着;而当我们选择偏离,祂却没有丢弃我们。祂亲自进入我们的时空,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为我们的盼望从死里复活。如今,祂呼唤我们归回,重新进入这场关于爱的、真实的、永不止息的故事。
我们所信的,不只是一些教条或生活指导原则,而是一个真实发生并邀请我们亲身参与的故事。正如约翰·艾杰奇在《永恒之恋》中所写:“我们这些被神所爱的,其实早已卷入一场宇宙级的危机。这个故事说,我们原本属于真爱,却被掳走;于是,神亲自发起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救赎行动。祂创造我们,是为了与我们亲密同行。当我们转身离祂而去,祂却不肯放弃,反而应许要亲自来找回我们。祂差遣使者,用美的事物唤醒我们的渴望,又借着苦难敲醒我们沉睡的心。当这一切仍不足以唤回我们的爱,祂便定下了一个最惊天动地的计划——在黑夜的掩护下,祂亲自潜入敌阵。那位永恒的神,悄然降生为婴孩,踏入尘世,只为把我们带回家。”
这个故事,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背景。唯有当我们在祂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内心才得以安息。如此,我们的生命,不再是飘忽不定的片段,不再是无解的痛与喜,而是被安放在一部宏大而深情的叙事中——一部悲喜交织,却以荣耀收场的永恒之书。在那里,我们的故事有了方向,苦难有了意义,结局有了盼望。
请不要吝啬你的故事
生命影响生命,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这个AI可以随手生成海量文字的时代,信息唾手可得,内容的洪流却愈发稀释了真实与重量。然而,那些用生命体验写出来的故事,不论是否华丽,都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力量。因为那不是复制粘贴的句子,不是为了流量拼凑的内容,而是一个人活过、痛过、爱过、盼望过之后,用血与泪、信与光酿成的文字。这样写成的故事,不是在传递知识,而是在传递生命;不是在炫耀才华,而是在陪伴、安慰和唤醒另一个人心中的共鸣。

在技术日新月异,连情感都可能被仿真的世代,我们更该珍惜那无法被替代的生命书写。我们活在一个高效、冷漠、讲求效率的时代,却忽略了:人心的相遇,需要故事;灵魂的治愈,需要讲述。当你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故事,不论多么破碎、不堪、不完美,你就给了别人靠近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一次重建的可能。
人生不只是日复一日的行程安排,也不只是柴米油盐的生存拼图。人生,是由一个个交织的故事编织而成——关于失败与翻转、痛苦与重生、迷失与赎回。没有故事的人生,不值得过。愿你有勇气讲述自己的旅程,也有一双温柔的耳朵去聆听他人的故事;愿你的故事,在祂的故事中找到意义,也成为别人黑夜中的一点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