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乖巧的女儿竟被诱导吸毒,变成瘾君子。父亲如何面对破败不堪的女儿?一家人未来的命运又会如何?

“我愿意为女儿牺牲一切。”这是电影《飓风营救》(Taken,2017)里特工父亲的台词,感动无数观众的心。当女儿遇到险情时,这位父亲像瞬间即起的雄鹰,展开双翼立时接住坠落的孩子。如此展翅承接,同样可用来描绘梁兴盛对吸毒小女儿的全力拯救。

天使坠落
警察敲门时,梁兴盛正好在家。打开门,警察告诉他,他家小女儿要自杀。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女儿被警察带走后,梁兴盛还是一头雾水:女儿好好的,怎么会自杀呢?她进入高中这段日子,还算平稳,老师偶尔会寄来一封缺席通知,但除此之外,一切都挺正常。
梁兴盛和妻子都是台湾人,他们结婚半年后来到美国,生有两个女儿。一家四口,生活安稳平静,原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可是,一场突然的变故,打破这个小家的温馨宁静。
警察走后,梁兴盛找出女儿的日记,看到的信息让他崩溃:因参加学校足球队的派对,女儿喝酒过量,被诱导吸毒,并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孩子十分痛苦,她在日记中反复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怎么能允许别人对我做那样的事?”自我控告压倒女儿,向来单纯自律的她不能原谅自己,觉得人生已经被毁掉;于是开始翘课,和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曝露的真相让梁兴盛无法接受。女儿是在教会长大的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国中二年级已经把大学微积分念完;如今却被警察带走,要在里面呆三天三夜,不能回家。这中间会经历什么?梁兴盛不敢想象。
三天的时光在惴惴不安中渡过。女儿回来后,情况急转直下,她开始自暴自弃。之前她会很小心地隐藏吸毒行为;这时她几乎公开化,经常在半夜打开二楼的窗户跳出去,跑去找不该找的人。
起初梁兴盛无法谅解女儿,想尽快把她拉回正轨。他带女儿四处去看精神科和心理医生。他常质问女儿:“你小时候那么好,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一句责备,但对已经陷在罪疚感里的女儿造成二次伤害。
女儿依然持续喝酒、嗑药,她的生活圈里不断出现奇奇怪怪的人。她边吃医生开的药边吸毒,情况时好时坏:好时不知是药起作用,还是毒起作用。
梁兴盛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天使般的女儿,已经成为瘾君子。

父女对峙
为让女儿早日“改邪归正”,梁兴盛用尽心思。在很长时间里,他和女儿持续正面交锋。
最初,他想要充当女儿生活中的警察,靠严格监督把她和毒品隔开。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要把自己变成一座墙,挡在女儿和毒品之间。”他搜她的书包、床底和抽屉,用手机全球定位系统跟踪她。他甚至做一名法官,去验女儿的尿。
事与愿违,他的严格并没有使女儿越来越好,反而让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们之间的墙越盖越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压之下,女儿的吸毒量越来越大;最后梁兴盛承受不了,以肉身和脑子砌成的墙倒了。
他变得十分易怒,常和女儿发生冲突。有次眼见女儿吸毒后又喝酒,他气愤地去夺酒瓶。女儿失去理智拿酒瓶去砸父亲,结果父亲的门牙被打断;母亲过来帮忙,女儿把母亲按在马桶里面;姐姐也来帮忙,她把姐姐推倒在厕所地上猛踢。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报警。警察来了,小女儿看见警察就跑。三个男警察一起动手才把她控制住,然后送去医院。一年之中,这样的事件大概会发生八九次,每次至少在医院治疗两个礼拜。
毒品成为一道黑色的墙,竖在父女之间。他们因爱成怨,互相对峙,彼此攻击。

峰回路转
女儿最后一次住院是在2019年11月,正是新冠疫情期间。正是在这次住院期间,事情发生转机。
那个精神病院是政府管理,梁兴盛作为父亲,对女儿基本没有任何权利。女儿在里面就像坐牢。一年间,女儿持续吃药,病情得到稳定。当她清醒些后,看到周围不断有人染疫死去,尸体被白布裹着抬出去,她心里十分害怕。她开始明白活着依然是个奇迹,也清楚意识到自己不属于这个环境。她内心产生强烈改变的渴望,想要离开这间精神病院,想要申请到大学读书。奇迹发生了,院方竟然同意给她特殊照顾。
给她一个单独的空间上课,这对院方并不容易。全院就那么大地方,却有二百多名患者。她需要在每次上课前一两个小时,满院跑着找主任,拿到课程的钥匙与卡片,以及会议室的钥匙,然后才能上课。上完课后,她还被派去干活,为二百名患者擦桌子、洗厕所等。虽然比较辛苦,但也训练出一些生活技能。

在女儿准备期末考的时候,梁兴盛帮她复习;结果她考了班上最高的成绩。教授就帮她写一封推荐信,然后就真的被录取,并且拿到奖学金。
更奇妙的事还在后面。2020年2月底,女儿住院已经一百天,医生说她住急性病房已经太久,要她搬出去。医生给他们两个选择,要么把她接回家,要么替她申请一个“homeless shelter”(游民收容所)。
那时候梁兴盛因照顾有病的父亲滞留台湾。他和妻子商量,妻子也一筹莫展。医生催着要女儿搬出,他们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决定。奇妙的是,刚好有电话打给院内社工说,有一个长期疗愈的病房,还有一个床位。
梁兴盛谈到这件事,两眼充满喜悦。他开心地说:“神真的开路了!这个电话如果晚两分钟打,今天戏码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是2月28号,到3月15号,就是居家隔离,举国封城,转机就发生在那个节骨眼。”
于是女儿被安排到长期精神疗养院,又住了一年零两个月。真的很神奇!对这个小女儿,神的手从来没有放下过,祂似乎定意要完成在她身上的拯救计划。

天使回家
2021年3月,女儿强烈表示要回家,但她和那些不良朋友还有联络。梁兴盛经常帮女儿复习功课,从她的眼神中,可以发现他们交往的蛛丝马迹。可是,面对女儿要回家的渴望,做父亲的心强烈不忍。他既担心女儿故态复萌,又渴望她能回归正常生活。
于是他向神祷告,神给他的回应竟然是一个问题:“你女儿要5年才会得医治,你愿不愿意?”
那一刻,他心中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和我同行,我愿意。”这位地上的父亲,因为天上父亲的应许,内心不再害怕。
当时所有人都劝说,先不要接女儿回家,先让她在“中途之家”适应,观察到基本恢复了再让她回家。刚好有一位朋友,就在“中途之家”工作,只要女儿愿意回学校读书,“中途之家”的费用可以减半。可女儿坚决不同意。
梁兴盛又向神祷告:“神啊,我该怎么办?求祢给我一句话。”
神说:“我已经把破碎的瓦器修好了,交给你,你愿不愿意接下来?”
梁兴盛回答:“我没有办法,我没有力量。”
神说:“你没有力量,你知不知道可以找谁?我相信,你知道可以找谁。”

这样的祷告反复好多次,一直到最后要回复法院的前一天。神还是坚持告诉他:“我已经把这个瓦器修好了,交在你手上,你要不要接下来?”于是,梁兴盛顺服神的引领,他就打电话向法院说,愿意把女儿接回来。
一位伤痕累累的天使,因父亲展开双翅护庇,她得以安然归家。

全然接纳
回来之后,女儿果真还是复发,但梁兴盛的处理方式和以前已经有很大不同。
他把锁全部换掉,并在刚打的钥匙圈上刻上他和女儿的名字。他对女儿说:“这代表我和你的约。我要用无条件的爱来爱你,直到永远。”面对女儿后来的几次复发,他的处理方式一次比一次智慧成熟。
回忆往事,他感慨:“我没想到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和智慧,但是真的做到了。每次重新站起来,就比以前更强壮。”
其中有一次,梁兴盛发现女儿又跑出去。一怒之下,他把门全部反锁,但5分钟之后,他说服自己冷静下来。女儿让他去接,他就去接她回来,一路上表现得十分平静。梁兴盛看到女儿欲言又止的样子,安慰她说:“没关系,先不要着急讲,咱们回到家再讲。”
回到家女儿向他道歉,他温和地对女儿说:“谢谢你告诉我,我觉得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女儿马上哭出来,从此以后她没有再复吸。再有派对邀请她,她知道拒绝毒品很困难,就选择不接受邀请。
父亲用他坚实的胸膛给女儿心灵栖居的空间,消除她的惶惑和罪疚感;女儿因此重获信心,也愿意做出努力,在阵阵冲击中竭力安稳下来。

父女相连
为坚固女儿的心,梁兴盛腾出更多时间,帮助她重建自我。
他帮女儿找到一个替人照顾宠物、遛狗的网络平台。由女儿网上接单,他负责开车接送。往返路程共一个小时,遛狗半小时。每单共90分钟,一天接三单,他和女儿一天有五个小时的相处时光。
他们敞开心扉,交换内心感受。父亲邀请女儿进入内心,女儿也渐渐开始邀请父亲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奇妙的医治开始了。遛完狗后,父女一起去吃冰。一个夏天后,两人都晒黑了,身体也强壮了,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生命与关系的重建,不仅需要两人的努力,更需要团体的扶持。梁兴盛向记者数算他们家庭背后的支持团体:晨曦会、美国精神联盟、司提反事工的陪伴,真爱协会、宇宙光叶贞屏教授的面谈等。他还报名许多教会的亲子和婚姻关系的课程。
在女儿逐渐恢复时,支持机构聘她当会议主持人,设计恢复文案。她接受训练,也成为陪伴者。父女各有支持系统,而且不只一个系统,非常健全完善,他们一起在群体中成长。

梁兴盛谈到“相连”这个话题,脸上露出笑容。他说:“这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对于求助,我几乎没有任何恐惧,也非常勇敢地承认软弱与不足,并抱着开放的态度面对问题。”
他相信,自己对女儿永远持敞开的胸怀与长久的等待:“在你回头之前,我尊重你的选择。同时,我会用安全并可以执行的界线,帮助我们一起走下去。而且,我会参与你的康复。”
正因为有地上父亲如此坚实有力的翅膀庇护,有天上父亲所派众天使的拯救与支撑,吸毒女儿重获新生,再次恢复天使的面貌。

后记
采访中,梁兴盛提到几个重要的概念,引发笔者深思,记录下与读者共享:
什么叫界线?界线就是我立了一个标准,目的是帮助你成长、改变,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用我无条件的爱帮助你达到这个目标。
什么叫作无条件的爱?我爱你是天经地义。我爱你是我的选择。你不必做些什么来换取我对你的爱(包括答应我去戒毒)。
我爱你。不是过去对你有些亏欠,现在反过来补偿你,好让我觉得好过一点;更不是为我自己赎罪。
无条件的爱是不论你变得多糟糕、多堕落,我爱你的心永远不变。
无条件的爱是也许我痛心、厌恶你的行为,但我相信你有一天会回头。

作者简介
创文公关同工,前新闻主播/记者。目前为《真爱家庭》杂志、《神国》杂志采访及撰写文章。
两个孩子的妈妈,中学老师。热爱读书与骑行:穿梭于文字与街巷,总能发现深藏于生命与世界的热情与美好。曾因他人的文字而热爱生活,也愿自己的笔能给他人带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