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杜永浩 | 从“得鱼”到“得人”

从辛勤的渔夫,到影响人生命的使徒,“得人如得鱼”的呼召让人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你渴望生命从“得鱼”走向“得人”吗?

如何在流行文化中保持清明,不同流合污?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eC110《流行文化知多少课》。

 

作者丨杜永浩

 

18耶稣沿着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两兄弟,就是那叫彼得西门和他弟弟安得烈,正往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19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20他们立刻舍了网,跟从他。(太4:18-20)

 得人如得鱼”的概念,在马太、马可、路加福音中都有提到。俗话说“重要的话说三遍”,如今“得人如得鱼”在经上也说了三遍,当然有它的道理!

施洗约翰传信息的方式有点像开店,他在约旦河边等人来听道,人自己找上门。相比之下,耶稣传信息则不在固定的地方,祂是主动出击、到处寻找有需要的人。所以祂的门徒不会自己找上门,而是祂一个个地找。祂不但呼召门徒来跟随祂,还尽心尽力地带领、教导他们,真正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

当时,祂在自己的家乡拿撒勒没受到应有的欢迎,就下山往东行来,来到加利利海边,开始在那里工作。因加利利海边尽是捕鱼人,所以祂十二个门徒当中,最早被召的彼得、安得烈、约翰和雅各,都是在加利利海边捕鱼的人,也都是在捕鱼时被召!

The Calling of St Peter and St Andrew,Pietro da Cortona

耶稣善用比喻,其实善用比喻者必须能观察身边事物,而且不止是观察,还需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耶稣仔细观察这些捕鱼人,他们整天劳力,但不一定有收获,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心中必有些遗憾。耶稣的比喻——得人如得鱼——于焉出现!

耶稣成长于山间,做的是木匠行业,祂怎能对捕鱼一事知道得那么清楚呢?若没有仔细观察,深入地洞见,是讲不出这样的话来的!然而祂竟能用得人如得鱼的比喻来呼召他们。对彼得等人来说,这样的呼召真是直击内心,让他们澎湃不已!

得人如得鱼”的呼召,不但召聚了昔日在加利利海边的渔夫、在犹太地的以色列人,今天更召聚了我们!这句“得人如得鱼”,使他们有新眼光,让世界翻天覆地地变化。他们不再是没文化的人,而是“得人如得鱼”的门徒。“得人如得鱼”的呼召让他们生命扩展,他们不再是渔夫,而是引领灵魂到创造主面前的门徒!

我们今天看这些门徒,他们确实活出“得人如得鱼”的呼召;他们离开自己的职业、离开自己的家人,跟着耶稣三年风餐露宿,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三年后当耶稣钉十字架,死而复活又升天后,他们继续做“得人如得鱼”的工作。这些门徒中有好死的——不多,也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他们是“得人如得鱼”最好的榜样!

如果说职场就如渔场,我们一出生就落在渔场了。我们一生都在预备过渔场的生活,无论看天色、准备技能等,都是为能做个称职的渔夫而准备。好不容易预备妥当,抓到鱼了,可是原本还活蹦乱跳的鱼,一下子就死了、臭了。所以不但要会抓鱼,还得学习如何将抓到的鱼快快脱手换成银子!生活就在这捉与放中,卷入了一个个无解的循环;我们在渔场里载沉载浮一生!

耶稣的另类思考——“得人”,颠覆了传统的命定,把未来的希望还给我们。祂使彼得、安得烈等人有机会跳离宿命,而重新审视人生。由“得鱼”的“不得不”,到有“得人”的盼望!我们一样,也有跳离渔场而进入“得人”工场的机会!

当进入“得人”工场,我们工作的对象不再是鱼、不再是利,因再好的利益到手就死了——就像鱼一样。如果我们工作的对象不再是鱼而是人,我们当然会以发展关系、喂养顾惜人的灵魂为要,我们会致力于使人重新有天父的形象。得了人,不但对他一生有益,而且对社会国家也大有用处!

我是传统文化的领受者,在不知不觉当中一生都使用二分法。比如说不信的时候,不与基督徒交往,信了以后不与非基督徒交往。所以我也把“得人”与“得鱼”分成两个世界,那是天与地的分别,现在想想都觉得莫名其妙!

譬如我尚未退休时,从没把职场中的同事当人看,我看他们就是职场竞争对手,或者就是要捕的鱼!因我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活活把“得人”的机会,变成“得鱼”的短线操作!不过,知道自己的短处永远不算晚,因抱怨生活,还不如对环境有正面影响来得好!现在想想,对周遭人如同对待弟兄姐妹一般,大家相亲且相爱,会有什么难处呢?

其实从“得鱼”转而“得人”,不是那么无迹可寻。在现实环境中,没有“得鱼”的参考点,哪能找到“得人”的路呢?彼得因捕鱼的关系,知道鱼到处都有,才有“得人”的机会!保罗因曾是法利赛人,经法利赛人严格的训练,才能条理清楚地将基督的道理带到人群当中。他也是因有“得鱼”的参考点,才能找到“得人”的路!

A Fish Market with the Calling of Peter and Andrew,Jan Brueghel the Elder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翻转。以色列人出埃及,不就是向往迦南地的蜂蜜与奶吗?而我们“得人”,不也是向往天父的恩典与荣耀吗?当我们“得人”时,世界会有更多的爱,人会有更多的彼此相爱;当我们“得人”时,天父的恩典慈爱和人的尊贵荣耀就会相对彰显出来!社会中的浮躁和不公就相对减少!

在我们周围得人如得鱼”的例子真多,不说别的,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先生,原从事高端医疗工作,有很好的前途。可是当他看到满清后期的情况,就毅然决然地放下养生的医学,投身一条“得人”的路,对中国影响巨大。他做大总统时,70%的政府人员都是基督徒,为民主国家打下了好基础!

又如以色列王大卫,天父呼召他出来,从一个牧羊的小孩到牧人的王,从看守羊群到看守国家,他是另一个得人如得鱼”的榜样。以色列人至今仍怀念他,连国旗上的记号都是大卫之星!

文字人更当从“得鱼”转向“得人”,因为我们的笔是服侍人而不是服侍玛门。下笔时心中要有人,要向人的灵魂说话!我们说的时候心中有人,不会一开口就把人吓跑了。向人写就如同向天父写一样,是多么庄严的使命。我们因代天父向人写,就成了祭司,成了人与天父间的桥梁!如此,就有得人如得鱼”的开始了!

思考题:你的写作是在为“得人”而写吗?你怎么知道“得人”了呢?

——THE END——

作者简介

杜永浩

创文总干事,专业电脑资讯管理,曾任职南加州一家医疗系统公司,提早退休后,以创文事工为重,也开始拾笔尝试写作,响应全民写作的呼召,与您分享他的学习和反思。

课     程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