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林滋恩 | 人生细拉,静默等候

“细拉”是诗篇中的一个词语,常被解释为乐曲中的休止符或间奏。那么,在生活中,“细拉”对我们有何提示?

笔下文字,是情感抒发,为祂表述,还是写作呼召?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HWC020《你有文字事奉的呼召吗?》。

不知您是否度过了一个热闹的农历新年呢?近年来海外华人过农历年,也流行去听演唱会;有人千里迢迢远征至拉斯维加斯的酒店,为的就是亲临现场,一睹巨星风采,享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参加音乐会或演唱会,就是要去“听”,无论是歌声或乐器演奏,都是“听”众期待得到的体验。但也有颠覆一般人听觉想象的“无声音乐会”。美国著名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曾以一首“默曲”《4分33秒》推翻人们对音乐会的既有概念。整首音乐从头到尾一如人们熟悉的流程,有华丽的场景灯光,演奏家优雅上台鞠躬接受观众欢迎的掌声,接着坐在钢琴前,调整座椅、翻乐谱、打开琴盖,启动计时器,开始“演奏”。

“演奏者”在4分33秒内盯着空白琴谱、依序开合琴盖,将琴谱翻至下一页,直到计时器响起。演奏完成,起身,鞠躬下台。

据说这首曲子还有不同的乐器版本,其中以管弦乐版本最受欢迎,乐手争相参与合作演出的机会。

《4分33秒》真正带给观众的并非“安静”,而是将聆听的重点从演奏者延展至听众。听众“听”到什么,取决于自身对于聆听的专注性与声音的敏锐度——除了台上演奏者摆弄座椅、开合琴盖、设定计时器与翻琴谱的响声,还有听众席上所发出的各种声音:窃窃私语、在座位上挪动身子、翻曲目单,甚至演奏间里空调的嗡嗡声,工作人员的脚步声……都会带给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体验。据报导,每场演奏会结束后,“安可”声不绝于耳;一场似乎毫无意义,甚至不无戏谑讽刺意味的活动,所引发的回响,竟是如此轰动。因着集体参与而领受到的个人独特体验,大大震撼人心,让人久久难忘。

其实,约翰·凯奇的另类演奏并非创新。在艺术表演中常有“静默时刻”(a moment of silence),驱动受众去思考、期待戏剧的后续张力。而据科学家研究,人耳接收音乐时,大脑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解读并推测节奏如何发展,预测下一个强拍,带来符合期待或反差的满足、惊喜或愉悦感。也就是说,“静默时刻”其实是借着“安静”来做好等候的预备工作。

旧约圣经的诗篇中,常出现一个词汇“细拉”,原意不可考;有学者推论,这是一个古希伯来文音乐术语,是对唱诗人或敬拜者的一个提醒。可能指在吟唱或演奏时的休止符或间奏,也有间隔、暂停、静默或是强音的暗示。

细拉,是一个提醒。在热闹喧哗、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我的心要回归平静安稳。我们的耳朵总是保持开启的状态,但过多过杂的声音,反而让我们失去了聆听的本质,失去专注的力量。你我的生活中,需要有“细拉”的存在,提醒听者,不要让期待落入窠臼,让它不觉被僵化了。我们的神是做新事的神,祂所做的,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细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聆听是双向的,我们的神仍旧透过圣经向人说话,凡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喧嚣后的寂静,并非真正的沉默。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而这样的等候,并非绝望。这个世界借着神的话造成,也因着祂的话得着救赎。道成肉身的人子耶稣来到世间,带给我们永生的盼望。愿我们聆听、等候,期待细拉之后的喜乐欢呼。

——THE END——

课程推荐

 

作者简介

林滋恩

著有《美国袋鼠妈妈伴学去:1000 堂亲子温馨共享的教育课》与《我在美国当妈妈:揭秘全美最独特的亲子教育课》。2014 年第22届汉新文学奖散文组佳作得主。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文章常见于北美华人主流媒体《世界日报‧副刊》、海内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国》《真爱》《传扬》与《基督教论坛报》。2019年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