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呼唤
- 2024年9月9日
林滋恩 | 你准备好赢了吗?——巴奥开幕式省思
今夏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引起的争议似乎已成过去,然而,面对文化乱象我们该如何回应?在文艺领域我们该如何发挥影响力?这些问题仍值得省思。
如何在流行文化中保持清明,不同流合污?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eC110《流行文化知多少课》。

2024巴黎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开幕式上疑似模仿达·文西名画《最后晚餐》的场景,曾引发基督教界铺天盖地的讨伐之声。世界各地都有基督教团体与信徒表示抗议或发起抵制运动,认为让跨性别舞者扮演耶稣与门徒,严重亵渎了基督教信仰,是对基督信仰恶意的嘲讽。
这样的“表演艺术”,多数基督徒看在眼中,会不舒服,有强烈被冒犯、不被尊重的感觉。但我也不禁想,任何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在成为“主流”前,其实都有一段时间的演化。曾几何时,基督教信仰在法国、欧洲,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不觉沦为“次文化”,甚至是可以被当成戏谑嘲讽的艺术主题。当然我们可以将此现象归咎于世代败坏、人心沦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否也暴露了基督徒对这个社会的文化影响力,正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无力呢?
这些现象其实并非“新潮流”,它们早已重塑了社会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对基督徒来说,我们真正要关心的,其实不只是其中一段表演冒犯嘲弄了我们的信仰,而是在整个去神化的文化氛围中,基督徒要如何担负起文化职分,让失去养分的文化土壤,再次被更新,成为好土,可以让福音的种子生根发芽?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创作者,往往以其作品为一种反抗的工具,用以逾越教条界线、挑战社会尺度,以达批判攻击时局现象,颠覆翻转意识形态之目的——如果仅止于大声抗议、抵制或谴责,并不会让这类艺术创作从此消失,反而徒增人们对基督徒的刻板印象:“教会人士就是不合时宜,不能容许多元文化,没有包容心的守旧派!”从文化影响力的层面来看,要杜绝恶质艺术,就必须鼓励优质艺术。
艺术,其实是世界观的呈现——不想让亵渎神、藐视真理的艺术创作者,在艺文界独占鳌头、成为主流代言人,那就要好好培育敬畏神、谨守真理的艺术创作者,让布满荆棘莠草的土地再度开花结果。
《列王记下》记载了撒玛利亚被亚述攻破之后,外族异教徒混杂其间,既“惧怕耶和华,又侍奉自己的神,从何邦迁移,就随何邦的风俗”。但更可悲的是,当中的以色列民,也像那些外邦人一样,既惧怕耶和华,却又侍奉异教徒的偶像。我们若不够警醒,对信仰的追求可有可无,对神的态度不冷不热,对该做的事得过且过……我们不单会一点一滴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还可能被同化而不自知,这才是我们面对世俗异教之风真正要担忧的地方。
奥运俨然已成为普世欢腾的庆典。或为挑战个人极限或为为国争光,“金牌”都是人梦寐以求的终极荣耀。然而,炫目华丽的开幕式、胜利带来的狂欢狂喜、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纪录,这些都将过去;就连抗议事件本身,也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被遗忘。但对基督徒来说,我们真正要“赢”的竞技比赛,却还没有落幕——你我预备好,在文化艺术这块领域上,发挥影响力了吗?
——THE END——
课程推荐
文4_01-809x1024.jpg)
作者简介
林滋恩
著有《美国袋鼠妈妈伴学去:1000 堂亲子温馨共享的教育课》与《我在美国当妈妈:揭秘全美最独特的亲子教育课》。2014 年第22届汉新文学奖散文组佳作得主。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文章常见于北美华人主流媒体《世界日报‧副刊》、海内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国》《真爱》《传扬》与《基督教论坛报》。2019年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