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呼唤
- 2025年7月5日
林滋恩 | 属灵的暗适应期
当人从明亮室内走到黑暗户外时,眼睛需要时间来适应黑暗环境。当心灵也经历这样的”暗适应期“,我们该如何调整来重新对准真正的光源?

美国国殇日长周末,我家和几个熟识的家庭一同上山,在大熊湖的林间小木屋度过了两天一夜。下午我们备餐、泡茶,晚上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共享欢宴,笑语满屋。饭后,有简短的信息分享,还有诗歌敬拜。其中一首歌是《这一生最美的祝福》,歌词里有句“在无数的黑夜里,我用星星画出你”,我不禁想:既然来到这样的山林,远离了城市的光害与喧嚣,何不借此机会,好好欣赏黑夜里的星星呢?
就寝前,我走出小屋,想亲自望望这片夜空。四周静得出奇,没有任何路灯,空气像透明的冰块般清冽。我仰起头,只见天上几点星光闪烁,虽然清晰,却不如想象中壮观。
但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星星好像多了几颗。再站一会儿,更多光粒悄悄浮现。夜空仿佛成了一个静默的舞台,帷幕正缓缓拉开,一位老练的魔术师站在台上,从容地自黑暗中,一点一点变出那些早已存在的惊喜。他缓缓展开手掌,逐一揭示本就藏在幕后的光点。再眨眨眼,整片天幕已被星光铺满,密密麻麻,仿佛银砂撒落夜空,甚至能隐约看见银河的轮廓,静静地横越天际。
那一刻我才想起,这就是所谓的“暗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内走到黑暗的户外时,眼睛需要时间来重新调整对光的敏感度。这个调整过程就叫做“暗适应”,是眼睛自然的生理反应。
星星一直都在,只是我的眼睛还在调整,尚未准备好去看见。

我们身处一座不夜城,都市生活充斥着各种“亮光”——网络信息、社群媒体、满档的行程表,以及来自他人与自己的期待。这些人造光虽然耀眼夺目,却往往成了灵命的“光害”,让我们难以分辨来自真理的微光。
当内心被这些亮光占据,灵里的感官便渐渐迟钝。我们渴望看见神,却总觉得模糊不清;其实不是祂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的眼睛已被其他光源干扰。唯有暂时关掉那些外在的干扰,走进安静与沉淀中,我们才会发现:生命的清明与通透,从不来自更强的光线,而是来自更深的转向。
耶稣曾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要拥有这样的光明,我们的眼睛就得转离那些刺眼虚浮的光,重新学会在暗中观看,在其中辨认真正的亮光。
“暗适应”最难的部分,不是黑暗本身,而是那段“尚未看见”的过程。当神沉默不语,当祷告迟迟没有回应,当服事变得疲乏无力,我们往往急着打开灯、转换频道、寻找替代的安慰。但或许,那正是神为我们预备的一段暗适应期——祂不是不在,而是要我们的心学会安静、学会等候,重新对准真正的光源。
“你必点着我的灯,耶和华我的神必照明我的黑暗。”或许,神不一定会立刻带我们走出黑暗,但祂应许我们:在黑暗中也不离不弃,祂会陪伴我们,让我们在“属灵的暗适应”里,渐渐看见祂的同在与作为。
文字创作,有时也会经历“暗适应期”:无话可说,写不下去,找不到灵感,觉得自己的文字没有可读性、一点都不属灵;甚至怀疑,是否还该继续写?
或许,圣灵并不是停止对我们说话,而是邀请我们收起人为的灯光与喧嚣,慢慢学会用心灵的眼睛观看;从“白天的观看方式”转为“夜里的观看方式”。每一次的写作瓶颈,都是重新寻光的机会——不仅是为写给读者看,更是为了与圣灵一同经历暗夜里的星空。天路行旅也好、文字创作也好,生命总有高光时刻,也有黑夜时分。我们不需要急着发光,也不必急着看见。只要停下来,安静等一会儿,祂的光,便会在那片静默中,慢慢显现。
——THE END——
课程推荐
文7_01-809x1024.jpg)
作者简介
林滋恩
著有《美国袋鼠妈妈伴学去:1000 堂亲子温馨共享的教育课》与《我在美国当妈妈:揭秘全美最独特的亲子教育课》。2014 年第22届汉新文学奖散文组佳作得主。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文章常见于北美华人主流媒体《世界日报‧副刊》、海内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国》《真爱》《传扬》与《基督教论坛报》。2019年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