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武侠,作者少年读、中年读、壮年读,每回都有新滋味、新境界。你遇见过侠之大者吗?也许就在你身边。

我读的第一篇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之所以说第一篇,而不是说第一本,是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我读初中的时候,他的小说是用一两个版面的篇幅连载在报纸上的。因此根据报纸的可获得程度,我读得断断续续,但不妨碍我被里面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打斗的情节)所吸引。书里的人物设定很符合我当时的认知,一个人一出场,我便能一眼分辨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且就算是假扮好人的坏人,我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他们的虚伪。
有一天,我的同桌秋秋拿了一套梁羽生写的上下两册完整的《萍踪侠影录》来学校,递给了我。书的封面什么样我已经记不清了。从第一次到最近一次读这本书,已经跨越了四十年的时间,在这里只取三个时间点,记录下我的看见和感动。
十四岁: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
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少年好像成熟得晚一些,生理卫生的教科书都是说十四五岁才进入青春期。课堂上,我把课本放在桌面上作障眼之物,《萍踪侠影录》放在书桌里,我一翻开就沉浸其中,难以合上。头微微抬起,好像是在看黑板,眼睛却向下瞟,一头扎进了书中所描述的明朝正统年间。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土木之变”前后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男女主角相识之时,云蕾女扮男装,因此张丹枫一直称她为“小兄弟”,即使后来看出她是女儿身,也一直没有改掉这个称呼。这有点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遇,慢慢相处,日久生情。然而因父辈和祖父辈的恩怨,两人无法相爱。这样的家庭背景设定又有点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

张丹枫和云蕾初次相见时,是一个书生的样子,他一边独自饮酒,一边吟诵着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坐骑是一匹神骏的白马。梁羽生形容他为“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满足了人们对于“白马王子”的所有向往。我后来收藏了一张剪报,很遗憾没剪到报纸名称和作者名字,文章叫《为何梁羽生独爱张丹枫》,里面放的是潘粤明饰演张丹枫的剧照,推算一下发表时间应该是2011年后。然而即便如潘粤明这样的英俊小生,也无法演绎出我心目中那个张丹枫的俊逸潇洒。
张丹枫除了熟读诗书、武功高强外,人也善良,更奇妙的是他的师父和云蕾的师父都师从同一位武林高手玄机逸士,而玄机逸士为了打败他的对手上官天野,创了两套不同的剑法,两个徒弟要分开练,谁也不准偷看偷学对方的剑法。等到一起使出来的时候,就“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第一次读这本书,读到的是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那种见到对方面露笑靥时的欣喜若狂,被对方拒绝时的心如死灰、失魂落魄。比同龄人晚熟的我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老师在上面讲课,当我不得不抬起眼睛望向黑板时,眼珠子都失了焦点,脑子跟着失恋了的张丹枫在唐古拉山上如痴如狂地游走。我坐在第一排,居然没被老师发现,现在想来也有点匪夷所思。
四十岁:饶恕
工作之后的第二年,在书展上看到这套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次再读,反复映入眼中的一个词是“羊皮血书的阴影”。

张丹枫的先祖张士诚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是拜把兄弟,两人都是彭莹玉和尚的徒弟。但朱元璋出卖了师傅,打败了师兄,张士诚的后人只能逃到瓦剌,希望通过扶持瓦剌,对付朱明,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而云蕾的爷爷云靖是明朝派去瓦剌的使节,被在瓦剌官拜右丞相的张士诚后人张宗周扣下,让他在冰天雪地牧马二十年。云靖怀着满腔仇恨,写下羊皮血书,让他的儿孙一定要为他报仇,杀死张宗周的后代。而他在经过雁门关,马上要回到明朝的土地时,却被自己国家的奸臣陷害,被假传的圣旨赐死了,留下了一份不可撤销的遗愿。
家仇国恨,羊皮血书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云蕾心间。虽然张丹枫一次次明里暗里帮她、救她,又助她哥哥夺得武状元,护卫她哥哥出使瓦剌,医治她爸爸的跛足,她也为张丹枫的行事为人所折服,但真正解开这个死结的,还是张丹枫的父亲张宗周。他深知自己对不住云蕾的爷爷云靖,后悔自己为了光复张家先祖的大周国而扶助瓦剌强大,成为明朝的威胁,最终喝下了云靖被赐死时所喝的同样的毒药,自杀身亡。
如果一个心怀愧疚之人的死,能解开云张两家的恩仇,那么一位一丁点罪都没有犯过的人,为那些罪人而死,岂不是更能够化解罪带来的伤害、割裂与怨仇?知道我是因为祂的死,得以与造我的至高者和好,那些得罪我的人,又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不可以放下的呢?
39岁那年,我被一个我曾经当她是妹妹的朋友误会,莫名其妙就被开除出了她的朋友圈。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想不明白这事,那行尸走肉般的状态跟张丹枫离开云蕾家失魂落魄上唐古拉山的样子也差不了太多。然而主没有让我在这样的状态里停留太久,转年我40岁的时候,在短短三个月内居然有机会一口气参加了三个关于饶恕的课程。
那年6月份我去到法国泰泽,一个不分宗派共融祈祷的地方。当我安静来到主的面前时,一下子好多事情突然就看淡了。我看到每一个人都挺不容易的,每一个人都很努力,他们的生命中既带着善意,也带着各自以往的伤痕。想到虽然在地上大家可能以后老死不相往来,但如果有一天在天家见面了,会不会轻轻一笑,就全都释然了?那一刻我想到了这本书结尾处的“调寄《清平乐》”:
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赶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
昨宵苦雨连绵,今朝丽日晴天,愁绪都随柳絮,随风化作青烟。
54岁:舍己
为了写这篇文章,在第一次读这套书的40年后,我又重读了一次。本来想的是收集书中的资料,支持一下我想写的内容,没成想却因为一个不太起眼也不太讨喜的角色哭了,那就是瓦剌国左丞相也先的女儿脱不花。与《七剑下天山》相比,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已经没有那么黑白分明了。
脱不花长相美丽,也会一些武功,她很喜欢从小和她一起长大的张丹枫。但因为她父亲的人设是个奸相,张丹枫长大后就不跟她玩了,也从来没有喜欢过她。脱不花两次救了张丹枫。第一次是把他藏在自己的帐篷里躲避追兵,第二次是当也先的大炮对准张丹枫父亲所在的府邸时,脱不花整个人扑在炮筒前,命令士兵不准开炮。当她得知父亲下令杀死拦阻他们开炮的人,哪怕是他的亲生女儿、独生女儿,也在所不惜时,她一刀插入自己的胸膛,大喊了一声:“张哥哥,不是我不救你,我已尽了力了。”她的血汩汩流入炮口,润湿了火药,所以炮弹打出来之后没能爆炸。

看到这里,我流泪了。脱不花舍了自己的生命,救了一个她爱的人,救了这个人的全家。而这个人并不爱她,之前甚至嫌弃她、讨厌她,只是看到她死了才有一些动容,叫了一声“脱不花妹妹,我领你的情了!”但她已经听不到了。
虽然无法做准确的类比,但是在2000年前,有那么一位夫子,因着对世人的爱来到这个世上。世人却不接受祂,反而讨厌祂,鄙视祂,最后还把祂害死了。也因着祂的死,世人在死之外,多了一项选择,可以跟随这位死后三天复活的夫子的脚步,不再惧怕死亡,步入永生的国度。
这本书的作者梁羽生先生在晚年的时候,领了这位夫子的情,做出了他这一生最有智慧的选择。当这个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又当如何决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