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养众多”会是你家的选项吗?今天的故事从两个家庭的生养选择和教育选择切入,让我们看到完成托付路上满满的祝福。

在少子化的今天,生或不生,对年轻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生养众多,则是不必考虑的问题。
可是对苏珊和安妮来讲,生养众多不仅要考虑,而且要慎重考虑,因为它涉及一份神圣托付。
这两位都是在家教育的实践者,苏珊有七个孩子,安妮有五个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促使她们逆时代潮流,选择充满艰辛又倍加蒙福的“生养众多”之路?

我喜欢,我渴慕
初结婚时,她们和普通家庭的选择并无不同。在生活前进的步伐中,她们发现内心深处的喜爱或渴慕,开始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苏珊从小喜欢小孩,每次到舅舅家她就是孩子王,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初为人母时,原本事业心很强的她,面对正常的上班生活,却变得痛苦起来。每次离开家门,把孩子交给保姆时,她脑海都会盘桓一个问题:“为什么保姆每天都能看到孩子,而我却要上班,不能有更多时间和孩子玩?”
这个问题就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熬了23个月后,她终于选择辞职,回家专职照顾孩子。喜欢孩子的她一旦恢复孩子王的身份,便乐趣无穷。
即使如此,生产老二之后,她还没想过会生更多孩子。直至参加了一个基督徒的研讨会,她和先生心生感动,一起领受呼召:要生更多孩子,实行在家教育。
之前,先生处于创业初期,一周工作七天。上班忙公司事务,下班玩股票,整个人和家庭是隔离状态。但领受呼召后,先生意识到“父亲的心要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要转向父亲”,他开始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和妻子一起实践在家教育。
后来他们结识了一位在家教育的前辈。前辈家当时有13个孩子。苏珊和先生去拜访时,被那个家庭和乐的生活画面吸引:房子虽然很小,只有一个客厅,一个男孩屋和一个女孩屋,可当那群孩子盘腿坐在地板上自由聊天、唱诗歌、关爱最小的孩子时,苏珊觉得那平凡的生活场景就是天堂的模样。
这份看见坚定她要生更多孩子的决心,此时对她来讲,在家教育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的觉醒,是来自上帝的呼召。

安妮则有些不同。安妮十分害怕生孩子的疼痛,所以,当她生过两胎,儿女双全时,她觉得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传统意义上生儿育女的责任。可生活的走向并没如她所想,而是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契机也发生在一个特别的研讨会上。当时主办方安排了一次儿童营,安妮的两个孩子被安排在十几个年龄稍长的孩子中间。那些孩子特别温和,懂礼貌,有秩序。她感受到自家孩子处于其间,就像被一群小老师带领着,也变得温和、礼貌而有秩序。这个情景对学教育的她产生很大冲击:为什么我是学教育的,却没有把所学教给自己的孩子?
当她得知那些孩子竟然出自同一个家庭,安妮内心的渴慕被激发出来。她心里呼喊:“渴慕!我渴慕,我渴慕!”同时,她开始认真思考生孩子以及在家教育的问题:“我想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我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开始有这样的投资,把时间用在孩子身上,不是为了他以后要怎样对我好,而是因为我要把所学教给我的孩子?”
安妮和先生讨论心中的渴慕,得到先生的支持。先生说:“我相信种什么,收什么。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更多时间,相信等他们长大了,也愿意给我们一些时间。”
上帝很奇妙,先把喜欢和渴慕的心放在苏珊和安妮心里,适时地用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激动她们的心,神圣的托付就此完美传达。她们接受呼召,愿意和上帝共同描绘一幅生养众多的美丽蓝图。

把孩子带到我面前
虽然在家教育是一份神圣托付,是苏珊与神之间的盟约,但起初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
首先是来自父母与婆婆的反对。父母担心多生孩子,会影响苏珊的身体健康;婆婆反对则是因为对孩子爱的分配:“孩子多了,每个人分配到的爱不就少了吗?”还有一些亲朋好友考虑的是更现实的问题:“你们家是不是特别有钱?你们生孩子有国家补助吗?”或者“你们一定是十分爱孩子,有爱心、耐心。”这些都会给苏珊带来心理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夫妻生活不够节制,这更让苏珊感到不被理解的委屈。
除了这些外在的质疑,苏珊还需要面对自己内在的挣扎:理念上的挣扎,以及对这份托付的不确定。有时她会问上帝:“为什么不找别人呢?其他女人更好!我可以告诉祢谁更合适。”可是,在祷告中神会回应她:“我祝福你的子宫,我也祝福你。不是因为你喜欢生这么多孩子,而是我相信,你会把孩子带到我这里来。”苏珊知道,这是上帝对她的鼓励。
同时上帝借着她脚步所到的地方,不断地让她看到“生养众多”的应许与祝福。在种种质疑声中,她知道上帝与自己同行,祂正通过她能够理解的方式不断地扶持她。
更重要的是,上帝赐给苏珊一位十分赞成(用她自己的话讲“不仅仅是支持,而是赞成”)她的先生。每次低谷中,先生都成为支持她的重要力量。这让她更确信,把子宫献给上帝,把孩子带到祂的面前——不仅是她自己,也是他们全家,与神美好的盟约。

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
虽然选择生养众多,生产之痛却是苏珊一直想要逃避的。
她第一个孩子是剖腹产;第二个孩子正常生,打了无痛针;生第三个孩子时,因为很急很痛,她被直接推入产房,连麻醉药都没打。因为生得太快,医生担心她之后再生孩子,会生在高速公路上。生第七胎时,医生和护士边聊天边助产,开玩笑说:“(可惜)没有给你一把剪刀,让你自己生完剪一剪……”
苏珊的两位助产医生都是基督徒。因为怕痛,每次生产前苏珊都要背大量经文,太痛时她就出声背,有时医生会和她一起背。一次极度疼痛中,她脑海突然冒出一句话:“把自己的身体献上当作活祭。”那句话随着经文奇妙而来,消解掉她大部分疼痛感。
她瞬间明白:“舍己并不是要结束生命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信念和志向,而是活,深深地勇敢,去经历痛,经历苦,经历流血,经历挣扎;即使害怕,并不情愿,但承接的却是美丽的生命果子。”
从此,生产之痛,不再是苏珊想要逃避的时刻,而成为喜悦与新生的荣耀时刻。她发现,生产之痛,原来可以消除,并且很容易忘记。后来留在记忆中的,都是些有趣的记忆。

安妮五个孩子都是顺产。前两个都打了无痛针;生老三时,安妮问医生要不要打。医生很淡然地说:“忍一忍就过去了。”安妮顿时释怀,果真没打无痛针生下老三。
安妮和苏珊一样,在产床上会背诵经文。她把经文抄下来,放在旁边。她的医生也是基督徒,产房墙上会挂很多经文。每次阵痛来临,她就读那些经文,这给她带来很大鼓励。
有一次她看到罗马书的那节经文:“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突然间她明白,躺在产床上的自己,就是一个活祭。“神并没有要我死,他要我活活地生出一个生命,这是值得喜悦的事情。”
生产的恐惧消失了。安妮知道自己是有盼望的,上帝在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与她同在,共同经历生产之痛。
多次生产之痛,已经让苏珊和安妮渡痛如常。这种超越自身极限的能力,是在一次次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的承受中完成的。

照你所有的
生会疼痛,养也不容易。对安妮来讲,在家教育是一个克服自我质疑,不断学习与认定方向的过程。
在美国,教材不是问题,同伴也容易寻找,可自身素养与问题繁杂的张力,是她最大的挣扎。
起初安妮心里会产生很多自我怀疑:“我照顾不好怎么办?我们家哪有那么多设备?孩子的社交怎么办?我哪有那么多能耐?我的英文有口音怎么办?……”她为此曾问神:“我们夫妇都是公立学校出来的,都没有变坏,为什么选择我们对孩子在家教育?”
神给她一句话:“‘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她豁然开朗:她只需要把自己会的、希望给孩子的,教给他们就好。
在这个过程里,安妮需要常常断舍离:断掉世界对孩子的期待,以及自我期待。在社交场合,她需要放下比较的眼光,不能像社会潮流那样要求孩子。
她的专业是宗教教育,她就用所学知识教导孩子:教他们唱诗歌,给他们讲圣经故事,同时,在其中加入数学元素。比如,讲十个童女的故事,同时教孩子认识并书写数字;背抄圣经经文,同时学习英文读写。
困难层出不穷,但神总会借机询问安妮:“你敢不敢相信我?”她每次都会凭信心回应:“敢!”这样,神一次次给安妮重新定位与确认的机会,她把同样的机会传给孩子们。
她说:“我知道孩子有一天是要出去的,但我们不要走得太快,不要急着把孩子推到世界上。我们在孩子还年幼、能够被塑造的时候,慢慢塑造他们……我不是希望孩子的人生是免疫的,但我想要他们对不好的东西敏感。”
因为这份“照着所有的”的放松,以及“文火慢熬”的耐心,让她和孩子都结出丰硕的生命果实。

爸爸校长,妈妈老师
苏珊家就像一所小型学校,爸爸是校长,妈妈是老师。他们看重合作搭配、孩子的品格、父母以身作则,以及孩子们和乐亲密的关系。
时间和自由,是他们家宝贵的财富,为他们创设很多优质的相处时光。学习时,他们是并肩前进的同学;玩耍时,他们是亲密友好的朋友。在苏珊夫妇看来,这种亲密相处的和谐关系,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当然,孩子们有时候会出现问题,也会闹情绪。如果孩子是在校生,就会因作业与时间的压力,不能充分与他们沟通;但在家教育会避免这种局限。
苏珊讲:“在家教育让你有大量时间。孩子讲不好或摔门,我可以慢慢跟他耗。数学不会,我可以一直出题让他做。我们可以针对一个问题,花很多时间。”

因为时间自由,他们还经常旅行。有时只是看到某个航空公司票价打折,他们一家几口就立刻购买机票出行。这时,苏珊会设计一些有关当地历史与地理的课程,孩子边旅游边学到很多知识。
他们家只有一位老师,而学生则有好几位。因“师资”不足,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学能力,大孩子还要学习做小孩子的老师。这对苏珊夫妇和孩子们都是挑战,但在长期摸索与坚持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合作与独立能力,展现出来的时间管理能力,让“校长”和“老师”都很欣慰。
苏珊说:“在自学方面,我看重的不只是孩子能够捕多少鱼,而是他愿意捕鱼的能力,他还要懂得去修鱼竿,研究怎样使用鱼竿。这让我比较安心,也为此感谢神。”
她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疏通,会提前告诉孩子,虽然人生有很多条路,在家教育只是其中一条,但对他们家来讲,这是一条充满祝福的路。所以,当其他在家教育的孩子质问父母“我为什么不能去学校”时,他们的孩子已经十分理解“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生活”,并为这种生活方式感恩。
苏珊的先生平时很忙,但回到家,他会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孩子们都戏称“爸爸是校长,妈妈是老师”。先生学习转向儿女,负责孩子读圣经,一天一章,每天坚持,建立孩子的信仰根基。苏珊负责孩子的学科教育。孩子们都明白,校长不是凡事亲力亲为,但他常常与他们在一起,并为他们的教育负责。
先生也是苏珊强劲的精神后盾。苏珊会有软弱的时刻,这时先生的一句话往往能让她重振精神。当她怀疑自己学科素养不够时,先生会说:“学科的东西啊,你可以补起来。但关系不是一天两天能补起来的,就让他们自己聊吧!”苏珊认为,先生的话释放出两个信息,一是太太是很棒的,二是关系比学术上的成就更重要。这对她是很有力的鼓舞。
当她感觉效率不高时,也会和“校长”抱怨。“校长”会幽默地说:“你看我们两个孩子变三个、变四个、变五个,成长率多高啊!”在笑声中,她的重担顿时脱落。
在家教育能够坚持到最后,夫妻同心同行十分重要。苏珊看到有很多夫妻最后没坚持下来,大都是因为不能同步的缘故。她特别感恩,他们的夫妻关系在其中也得到很多建造,并越来越坚固。

尾声
采访结束时,谈到对年轻一代的建议。安妮说:“生与不生,是否在家教育,我也不好给出建议。因为直到现在,我还在观察孩子们,在观察这些果子的模样,这对我来说很新鲜。”
是啊,无论安妮还是苏珊,她们都只是接受上帝对她们神圣的托付。新鲜的生命果实,是上帝丰盛的礼物。

作者简介
创文公关同工,前新闻主播/记者。目前为《真爱家庭》杂志、《神国》杂志采访及撰写文章。
两个孩子的妈妈,中学老师。热爱读书与骑行:穿梭于文字与街巷,总能发现深藏于生命与世界的热情与美好。曾因他人的文字而热爱生活,也愿自己的笔能给他人带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