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绝地盟约》——我们在山上变成了谁?

作者:语聆

想要活下去,必须吃死去同伴的身体,你会如何选择?这是电影《绝地盟约》提出的抉择困境。同样一份信仰,每个人的诠释不同,选择也不同。这让人对勇气与爱,有更深一层领悟。

文艺欣赏

根据真实灾难事件幸存者故事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通常会带给观影人劫后余生的感慨;但是由西班牙导演巴亚纳(J.A.Bayona)指导,改编自巴勃罗·维耶西(Pablo Vierci)回忆录《雪下百态:世界上最伟大的生存故事的权威叙述》,二度演绎安地斯山脉英雄的电影《绝地盟约》(又译《绝境盟约》),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p2902848161
电影《绝地盟约》海报

这场举世震惊的灾难发生于1972年10月13日,当时载有乌拉圭“老基督徒俱乐部”橄榄球队的乌拉圭空军571号航班从蒙得维的亚飞往智利圣地亚哥,恶劣的气候导致能见度不佳,飞机坠毁在安地斯山脉(机身基本上被一座山切成两截)。机上45名乘客中,有33人在最初的坠机事件中幸存下来,最后死亡人数是29人,只有16人在雪崩、饥饿与严寒下获救。

在等待救援的72天中,这些幸存者于海拔3500公尺的山脉,没有任何粮食与医疗资源,与意志力搏斗;为了生存,不得已吃死去同伴的尸体(Cannibalism)。

“我们变成了野蛮人吗?或者这是我们生存的唯一选择?确实,我们正在挑战恐惧的极限。”空难发生时,年仅19岁的罗伯托·卡内萨(Roberto Canessa)回忆当时他冒着雪走出机舱残骸,祈求上帝的指引。

身为医学院二年级学生的他,当下直言不讳地告诉伙伴们:“外面有蛋白质,有我们维持生命需要的能源。当你停止进食时,身体会像植物一样枯萎,你无法用你的大脑。”

如今是乌拉圭知名儿童心脏科医生的卡内萨,半世纪后回望当年的决定并不后悔,“如果当时我死了,我也会为自己的身体能够对其他人有用而感到自豪!”

卡内萨与另外两位伙伴用挡风玻璃的碎片切下死者伙伴的尸体,他以身作则,吞下了第一块火柴棍大小的人肉。接下来的几天里,其他幸存者基于维生需要,也开始逼自己吞下人肉。

与其坐在冰天雪地中等待救援,身体状况最佳的卡内萨与队友南多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任何登山设备、地图、指南针,也欠缺攀岩经验的情况下,带了3天的肉,开始攀登海拔3,570米的冰川,目标是翻越15,260英尺(约4651米)的山脊。在长途跋涉十天,走了61公里后,他们终于碰到一位智利骡夫而获得救援。事件发生72天后,16位生还者得以和家人团圆。

两个半钟头时长,西班牙语对白的《绝地盟约》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在坠机现场拍摄,写实地呈现空难事件的过程与幸存者的绝望。在摄影师卢克的镜头底下,壮阔美丽的安地斯山脉一望无际,但同时也映照出重大灾难下个人生命的渺小,以及人类为了生存必须面对的身体、精神及道德上的挑战。

空难事件中的乘客大都是天主教徒,包括飞机上的橄榄球队员。影片开始我们看到,这些球员正在参与一场弥撒,神父引用路加福音里耶稣在旷野中受魔鬼试探的著名经文“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以及主设立圣餐时对门徒说的“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由此设下伏笔,带出空难发生后,幸存者为要活下去是否吃同伴身体的艰难选择。

“To eat or not to eat?”成了空难故事的核心,直接挑战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电影的主要叙事者,同时也是主角之一的努玛,拒绝接受吃人肉的选项,他始终不明白在上帝的主权下为何这场悲剧会发生,夺走了他身边挚爱的队友与亲人。然而另外一位幸存者哈维尔对此有不同的看见。他告诉努玛,他活下来的目的是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并且尽心尽意地爱他们——即使饥饿受冻的妻子死在他怀里,这份爱在他心里重新燃烧,更加萌发他努力活下去的意志。

还有一位幸存者阿托罗说他不再相信上帝。“上帝不会告诉我在山里要怎么办。”他说此刻机身残骸就是他的天堂,他宁愿相信人类毅力中的“上帝”——当其他幸存者奋力克服困难时,他看到的就是“上帝”。

有人问:“上帝会原谅我们吗?”

“是上帝把我们置于如此境地,他会理解我们需要不惜代价才能生存。”另一位回应。

经过无数小时的争论,队友们最后取得共识:如果自己死了,别人也可以吃掉自己的身体,就像主耶稣在上十架前最后的晚餐中,以饼和杯的圣礼象征自己的身体与血。一位空难幸存者当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当我们想到耶稣的身体与血,也愿意用这样的方式与祂亲密连结,让死者与生者合而为一。”

努玛最后去世时,队友们在他身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3)

我想起远藤周作的《沉默》里一段有关基督面容的文字叙述:

“这与祭司从前在葡萄牙、罗马、澳门看过几百回的基督面容完全不一样。那不是具有威严与荣耀的基督面孔,也不是美丽地忍住痛苦的面孔,更不是拒绝诱惑,充满坚强意志的面孔。在祭司脚下的那人面孔,枯瘦而精疲力尽……那凹陷的面孔难过地仰视祭司,眼睛似乎在说:踏下去,踏下去,我是为让你们践踏而存在的。”

当幸存者吃伙伴们死去的身体时,浮现在他们心里的是谁的面孔呢?

电影最后,16名空难幸存者的名字被打在银幕上,反复诵念。他们靠着坚定的信念走过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灾难,也因此被称为“安地斯山脉的英雄”。

信仰呈现总蕴藏在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里。同样一份信仰,同样一份爱,每个人的诠释不同。讲述信仰的故事永远是个人化的。在导演巴亚纳史诗般的演绎下,《绝地盟约》让我对基督信仰里的勇气与爱,有更深一层领悟。至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我身处他们的境地,为了求生,会选择吃伙伴的身体吗?我仍然没有答案。

Site Logo

莫非可以如此爱

语聆

创文公关同工,前新闻主播/记者。目前为《真爱家庭》杂志、《神国》杂志采访及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