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创作是一种属灵经历吗?写出无数耳熟能详歌曲,影响一代人的保罗·西蒙,于晚年创作出《诗篇七首》这部音乐专辑,他将专辑的创作过程称为“奥秘”。

2019年1月15日深夜,保罗·赛门从一场异梦中醒来。梦里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要准备制作一张专辑,标题是Seven Psalms(《诗篇七首》)。当时78岁的赛门其实已是半退休状态,过去5年来除了在德州温伯利的家里偶尔弹奏些可爱的吉他旋律之外,他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也提不起劲写音乐。
这个梦太真实,尽管他不知道那句话意味着什么,他还是从床上跳起来,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Seven Psalms。为此他特别去翻了圣经,确定诗篇在讲什么。接着一些“信息”(information)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不完整的歌词、旋律,以及一些奇特的声音。之后每周他会有两三天在凌晨3点半到5点之间醒来,将脑中出现的“信息”一一写下来,开始串连组合在一起。
或许这些“信息”碎片跟那个神秘的声音有关?
赛门心里想着:灵性、创意、历史与死亡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他邀请了自己的工程师老朋友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到家里的录音室来,协助他将一连串隐晦的文字发展成他的第15张个人专辑,最后再邀请奥斯卡纪录片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Alex Gibney)将整张专辑的创作过程拍成影片。如此《保罗·赛门:无眠乐章》(In Restless Dreams: the Music of Paul Simon)这部纪录片在2023年问世。

这位曾两度入选美国摇滚名人堂、荣获包括终身成就奖在内的共16座葛莱美奖杯的流行传奇歌手,在暌违七年后,因从异梦中领受灵感,创作出深具属灵意涵的专辑《诗篇七首》。这张专辑全长33分钟,无间断播放,构成了一个统一且连贯的概念作品。赛门在受访时表示,这张专辑不仅仅是七首歌的总和,而是一场完整的听觉飨宴。
整张专辑毫不掩饰这位83岁音乐人对于宗教、死亡与存在本质的探索。以钟声开场与结束的安排,似乎暗示着赛门跟其他同龄人一样,开始思考生命尽头的功课。好莱坞娱乐杂志《综艺》(Variety)称赛门的新专辑虽然短小,却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成熟度。
“其深刻性及全面性充满了艺术家的智慧与洞察。即使赛门思考着生命的终结,整张专辑依然展现出他对生命、奇迹与人类经验的无尽热情。”
歌曲《主耶和华》(The Lord)里的副歌,在整首专辑中不断重复,让人想起诗篇23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但是赛门在此提供了新鲜又让人生畏的上帝形象:
“主是我的工程师/是我的唱片制作人/是我奔驰其上的大地/是大气中的面容/主是我滑行的路径/主是原始森林/主是森林管理员/主是贫困者的餐食/主是陌生人迎接的门……主是新冠病毒/主是上涨的海洋/主是可怕的快剑/主是幸存下的简单真理。”
隐晦的歌词背后透露着赛门对上帝的质疑,他坦承,整张专辑是他自己与信仰进行的一场辩论。
《你的赦免》(Your Forgiveness)歌词写道:“昨天的少年已不在/驶过黑暗/寻求你的赦免……而我,排队中的最后一个/希望在你原谅之前大门不会关上/我有我的怀疑理由……”
一生抱着怀疑主义的赛门,当人生迈向黄昏时,是否仍期许得到上帝的赦免?
《神圣的竖琴》(The Sacred Harp)描写的是诗人大卫弹奏竖琴,谱写赞美诗。人们渴望听见那琴弦的声响,燃起心中烈火……“带上我的委屈前往海岸/在波涛汹涌中洗去……真正重要的是那位成为我们的/以祂的看法恩膏并得着了我们。”
《等候》(The Wait)歌词写道:“我还没准备好/我正在收拾行囊/等候/我的手依然稳定/我的心智仍然清晰……我听见那些属于我的幽灵之歌/在破碎的麦克风中/跳跃、呐喊、低吟等候/生命如同一颗流星/让你的目光四处徜徉/天堂美丽非凡/几乎像是回到家乡/孩儿们!准备好/是时候回家了”
是否,赛门在抛出所有对上帝存在的质疑后,最终仍向往回到上帝的家?
歌曲结束时,赛门与第三任妻子艾迪·布理克尔的温柔和声“阿门”,似乎也暗示他对信仰的某种回归。
专辑除了探讨严肃的信仰主题外,也表达了赛门对人类情感与爱的理解。《爱像一场编织》(Love is like a Braid):“我过着充满温柔忧伤的生活/直待真爱来临。”《火山痕迹》(Trail of Volcanoes)透露他对过往人生的懊悔与遗憾:“在我看来/我们都走在同一条路上/不论它通向哪里/可惜的是/伤害已经造成/剩下的时间/几乎没有机会弥补”
长达3小时30分的纪录片《保罗·赛门:无眠乐章》回溯了赛门半甲子的音乐人生,包括上世纪60年代的民谣二重唱“赛门与葛芬柯”(Simon & Garfunkel)时期,“70年代的赛门”(与葛芬柯分开后的独唱生涯),以及“《格里斯兰》(Graceland,曾引发争议)专辑和其后”。

擅长各种拍摄题材的导演吉布尼,这次在作品中采取类似传记的叙事风格,虽然时间轴来回跳动,但故事紧紧围绕赛门的音乐创作。他的摄影镜头带我们进入赛门家中的私人录音室,深入了解这个出生于1941年纽泽西州的犹太小男孩,一生走过的传奇故事。
影片呈现了大量从未公开过的历史档案与影像资料,包括赛门与葛芬柯在中央车站重聚的音乐会现场,带领我们穿越那个充满反战喧嚣氛围的时代,以及黑白影像下的前媒体时代(如电影《毕业生》)。影片也细致纪录了赛门与葛芬柯分道扬镳后,赛门个人创作的历程,并穿插了他在各大节目中接受访问时的个人轶事。面对脱口秀主持人迪克·卡维特(Dick Cavett)或大卫·莱特曼(David Letterman)的幽默调侃,赛门总能保持异常的冷静从容,流露出这位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魅力。
《滚石》杂志在评论这部纪录片时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失败往往比成功更能激发重新开始的机会。如果不是《一技之长》(One Trick Pony)的销售量惨淡,就不会有赛门与葛芬柯中央公园的重聚音乐会;如果《心与骨》(Hearts and Bones)没被视为一个失误,赛门可能不会获得自由,追随自己的灵感前往南非,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经典专辑《格里斯兰》!
去年赛门透露,在《诗篇七首》专辑的制作过程中,他几乎完全失去左耳的听力,这个打击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他曾经考虑删除所有走音的部分,但好友温顿提醒他,既然这张专辑的创作是一个属灵的过程,那么“失去听力也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不要把它看作是障碍,而是看作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你在表达什么”。赛门后来同意这张新专辑之所以美丽、动人,或许跟这些无法绕过的挣扎有关,因为这也是创作故事的一部分。
“这些年来我学到的一件事是,当你找到一件能带来和平或者喜悦感的事时,试着延长它、试着抓住它。这就像极致的幸福(bliss),无法追求的幸福;这是奥秘,是一个极大的奥秘。”赛门说。
电影宣传片在YouTube上引发强烈回响,一万多个反馈里,不乏一路听《沉默之声》《恶水上的大桥》与《罗宾逊夫人》歌曲走过不同人生季节的乐迷故事。这些能够朗朗上口的歌谣慰藉了他们的灵魂,接住他们人生的破碎。
“谢谢你,保罗。我是个80岁的人,曾经与我梦中的女人一起分享你的音乐,她一直爱我,直到14年前,阿兹海默症带她回到了她的主那里。从她在我们结婚时说‘我愿意’的那一刻到现在,已经过了40年4个月又4天。”
“作为一位词曲创作人、音乐家和一个受启发的灵魂,你很有恩赐。我75岁了,自年轻时,音乐就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弹吉他和唱歌激励了我,保护了我,也让我在青少年时期远离麻烦。就像你的歌曲《恶水上的大桥》。”
“我现在身处洛杉矶西区一家麦当劳的停车场。接近午夜了,有些昏昏欲睡。我已经75岁了,是一位退休的罗马天主教神父,此刻正在寻找一位几天前失联、患有精神分裂症并且脑部受伤的无家可归的年轻人。我在为他祈祷。
“我听过你从《汤姆与杰瑞》时期及其后的所有作品。你从未让我失望,每次都能把我带入一个既能感受当下,又能盼望未来的全新世界。保罗,您真是位奇妙的魔法师,这张新专辑又把我带到某个地方。而在听这些歌曲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作家莫非曾说:“创作是一种属灵的经历。”创作关乎信仰,是一场在经历生命的挣扎与战栗后确立信心的旅程。纪录片《保罗·赛门:无眠乐章》展现了这样的属灵历程。赛门一次次挑战自身极限,即使来到许多人认为已过巅峰的年纪,仍坚持不懈地创作,透过音乐让人回到生命最初的感动。他的努力让人联想到《沉默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这首歌,既是寂静的沉思,也蕴藏着对生命的深刻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