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大卫王朝》首播以来迅速引发关注。它不仅试图还原三千年前的风云变幻,亦在信仰与权力、祂的旨意与人的自由之间,编织出一场充满冲突与救赎的大戏。

自今年2月27日在亚马逊视频(Amazon Prime Video)首播以来,历史剧《大卫王朝》(House of David)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卫王朝》由电影《耶稣革命》(Jesus Revolution)的导演乔恩·欧文(Jon Erwin)执导,是一部将圣书故事戏剧化再现的影视作品。
作为一部高投资、大制作的历史剧,它不仅试图还原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的风云变幻,同时在信仰与权力、祂的旨意与人的自由之间,编织出一场充满冲突与救赎的大剧。在圣书改编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大卫王朝》无疑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富有戏剧张力的改编脱颖而出,值得我们探讨。
历史剧与圣书忠实度
《大卫王朝》开篇便以一场颇具争议的戏剧化改编奠定基调:少年大卫在与歌利亚的战斗中受伤但未死。编剧为填充故事作出有趣选择:设定大卫是耶西与外邦女子所生的私生子,这一设定不仅强化了他与兄长们的对立,也增添了身世之谜。
推测其灵感可能来自对诗篇51篇5节“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的非常规解读。这一设定是创作者为增强戏剧冲突而做出的调整。正如导演乔恩·欧文坦言:“这是受圣书启发的虚构作品——在忠于核心真理的前提下,为戏剧张力增减细节”。对熟悉圣书的观众而言,这或许会引发争议,但从影视创作角度来看,它确实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使大卫的边缘处境更具张力。

其中一些新增内容似乎无伤大雅。例如,本剧采用了对撒母耳记下21章的一种米大示(Midrash,犹太教对旧约律法和伦理进行通俗阐述的宗教文献,类似于释经书)解读,将路得的嫂子俄珥巴塑造成巨人歌利亚的母亲。观看此类作品时,我们需要双重清醒:既不以信仰权威扼杀艺术创作,也不因艺术魅力弱化真理标准。
人的挣扎与祂的主权
作为一部基于圣书故事而创作的剧集,《大卫王朝》最核心的主题之一,便是人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回应祂的旨意。从扫罗、约拿单到大卫,他们都处于一个不断被祂呼召、试炼,甚至管教的过程中。而他们对祂的回应,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扫罗和亚希暖:拒绝顺服的悲剧
扫罗的悲剧在于他明知神已离弃他,却仍不愿放下自己的权力,试图用人自己的方式掌控局势。对权力的崇拜招来了错误的举动。他的嫉妒、狂躁和对祂旨意的抗拒,使他一步步走向毁灭。剧中对扫罗的精神状态做了极具感染力的表现,他在嫉妒大卫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偏执、狂怒,甚至向交鬼的女巫求助,这正是一个拒绝顺服神的王所面临的结局。
剧中一个早期场景很好地展现了扫罗的悲剧。在击败亚玛力人后,扫罗在山上竖立了一座纪念碑,声称是“为了彰显我们家族的伟大和以色列的荣耀”。他的儿子约拿单在场,并当面纠正父亲:纪念碑应当归荣耀于“上帝的伟大”。然而,扫罗的回应却暴露了他对上帝不冷不热的忠诚以及那种潜伏在心底的骄傲:“我们的伟大就是祂的伟大。”这种大胆的宣告潜藏着一种危险的倾向:人一旦试图夺取祂的荣耀,最终必将败亡。当人开始远离神,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失控。
扫罗王的癫狂被演绎成一部活生生的“恩典撤离史”。而编剧将扫罗妻子亚希暖设为信仰滑坡的推手,亚希暖的异教诱惑(无经文依据),恰似人性堕落的放大器,让观众直观感受“把自我当神”的警示:没有比野心更快的获得,也没有比野心更快的剥夺。这种艺术加工虽非史实,却在神学逻辑上忠于“离弃神即陷疯狂”的圣书世界观。
约拿单:有挣扎仍选择信靠的榜样
约拿单则被塑造成高贵且忠诚的人物。他既敬爱父亲扫罗,又深知大卫才是祂所拣选的王。他的祷告、他的疑惑、他的忠诚,使他成为本剧最具属灵光辉的角色之一。尤其是在面对母亲亚希暖的权谋与父亲的疯狂时,他始终选择了信靠祂,而非效忠家族的政治利益。
第6集中,他对撒母耳说,除上帝以外再没有别的神,而他的父亲把自己看为了神,因此备受折磨。而当撒母耳问约拿单向谁效忠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上帝,那位超越一切的神。”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他成为我们得以效法的榜样:即便现实充满挣扎与疑惑,人依然可以选择站在神的一边。
大卫:受膏者的成长之路
大卫在本剧中的形象既富有灵性,又充满人性。从大卫击败歌利亚,到忍耐扫罗的逼迫,从他两次饶恕扫罗,到最终登上王位,这一切都体现了祂如何塑造一个合神心意的王。

然而,剧集中也没有美化大卫的道德形象,他的软弱、试探,甚至日后谋杀乌利亚,都使他成为一个复杂的信仰人物,而非简单的英雄。这种不加粉饰的呈现,使观众看到:即便是受神膏立的人,也需要在跌倒与悔改中,才能真正成为祂所喜悦的人。当大卫坚持“胜利属神不属己”时,剧作超越了迪士尼式的英雄主义,触摸到圣书叙事的核心:神圣历史中从不存在孤胆英雄,只有被恩典使用的器皿。
剧中最为亮眼的部分是大卫的音乐呈现——剧中多次出现他弹奏七弦竖琴,创作诗篇23篇等诗篇。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他为扫罗及其家人演唱《摩西之歌》(申32:1-43),直至众人潸然泪下。这些片段不仅真实动人,也让大卫的诗人气质跃然荧屏。
谁才是历史故事的真正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史蒂芬·朗饰演的撒母耳堪称全剧灵魂人物。他不仅以沉稳扎实的演技赋予角色厚重的历史感,更将一位先知内心的挣扎与坚定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先知,他是上帝旨意的传达者,反复提醒百姓不可忘记那位创造天地、施恩拯救的主。剧中,面对扫罗王未能照神命令彻底歼灭亚玛力人(撒上15章)的悖逆,他毫不退缩地宣告神的审判,展现出先知不畏权势、忠于神命的刚毅。而在另一个转折的时刻,他又怀着虔敬与慈爱,为即将登场的大卫传递神的祝福与拣选。
剧中,当撒母耳得知大卫的身世后,他说:“上帝真爱开玩笑。”这句多次出现在剧中的话,虽带着几分轻松与幽默,却饱含着他对神作为的体悟。大卫只是一个牧羊的少年,既不出身尊贵,也不具备外人眼中君王应有的威仪与资历;在人的眼里,他不过是被忽略在田野间、连父亲都没有想到要叫回来的孩子。然而,神却亲自差遣撒母耳,越过了大卫那些身材高大、容貌出众的哥哥,拣选了这个最不起眼的儿子。
“上帝真爱开玩笑”,是撒母耳对神奇妙心意的由衷感叹。“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祂所拣选的,不是那些自以为有能力、有背景的人,而是那些愿意谦卑顺服、单单依靠祂的人。神不是按照人的逻辑行事,祂喜欢用“软弱”战胜“刚强”,用“愚拙”胜过“智慧”,因为祂要显明,是祂自己在掌权,而非人的能力在作工。

第3集中有一句台词尤为值得深思,当撒母耳为扫罗的王位被废除而感到忧愁时,他的妻子对他说:“神是这部故事的伟大作者,让祂来书写它。”这句话是对撒母耳的安慰,也是整个剧集的核心信息。人的历史,充满了王权的更替、战争的喧嚣、人的算计与挣扎,但最终,真正掌管历史的,是那位超越时空的掌权者。
这一点在剧集的编排上也得到了呼应:无论是扫罗的疯狂、约拿单的忠诚,还是大卫的成长,都在见证着祂对历史的掌管与主宰。人可以抗拒祂的旨意,但最终,祂的计划必然成就。这不只是旧约的历史,也是今日跟随者应当思考的属灵现实——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顺服祂?如何在挣扎、软弱中依然信靠祂的掌权?该剧提醒观众,在人类历史的戏剧中,真正的主角不是大卫,不是扫罗,而是那位掌管一切的神。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是否愿意让祂来执笔,写下属于祂的故事?
重要的是,当我们愿意配合神、顺服神,祂也愿意在今天使用我们,成为祂书写历史的配合者。就像大卫虽然年轻卑微,却因着一颗顺服神的心,被神拣选使用;我们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常中,成为祂计划的一部分。神的故事尚未完结,而祂正在寻找那些愿意回应祂呼召、甘愿降服于祂旨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