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文学爱好者、写作者,还是文字陪伴者?或许兼而有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文字侍奉路,因为慢,对恩典也体会得特别真切。

在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以绿树为图标,里面包含了在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简称创文)选修过的课程,参加过的退修会、讲座等笔记,以及参加散文坊写作的一些文章。每当打开这个图标,看到文档有序地躺在那里,就有一种喜悦涌上心头。其实有这种感受不仅是因为收获了知识或写过一些文章,更是因为这一个个文档,记录着四年中我被陪伴和牧养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心中就被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不由自主地被优美的文字和故事吸引。可是这颗种子像是粒钢豆,再多的养料也无法使它发芽,20多年的时间里不曾催化出有意义的文字。
2020年因为服侍需要而遇见了创文。原本想学习莫非老师的《语文智力课:下笔如何头头是道》,但书苑规定要先修苏文安老师的《文字人的基本功》,无奈“只能”先上必修课了。结果却有些失望,当时急于学一些文字技巧,可最终似乎得到的是一些“概念”,所求非所得。(如今回过头看,其实是自己急于求成,忽略了文字人的基本功,特别是最重要的生命品质。)
不过,每一次课后作业,老师的回应填补了这份失落。那回应不单是批复或修改,更是一种陪伴和鼓励。当时的助教是晓薇老师,她总能看见每个人文字里的优点,并对此进行鼓励和祝福。她的文字优美、精准,细腻又温暖,流露出来的谦和触动了我,使我很想靠近。那时沉睡的种子像被唤醒一样,在土壤里有了心跳。

所有课程结束后,收到创文发来的进入咖啡屋的邀请信息。如今回看那邀请,真是一份恩典和祝福。入群后便被热烈的欢迎感动,同时又惊叹于原来有这么多有共同信仰又热爱文字的人,有种找到大部队的感觉。
因为热爱文字而组建一个群体容易,可是维持下去却很难。常言道“文人相轻”,更何况是来自五湖四海,隔着屏幕,彼此陌生的“文人”呢?心里嘀咕这个群到底如何,先观望观望,不行就撤。期间,有位群友分享了我用《语文智力课》课后作业改写的一篇文章,意想不到的是,莫非老师、小恩老师、晓薇老师竟然给出认可和鼓励,还有其他群友真诚的赞美。那时心想,自己只是个上过两个课程的普通学员而已,竟然能被老师们看见,被大家这样真心对待。心里的种子有了知觉,在土壤里感到温暖。
坚定我留在咖啡屋的是创文定期推出的工作坊。当时报名参加灵修坊,可灵修坊满员了,申晨姐问我是否愿意接受调剂,来散文坊试试。写散文?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格,特别是散文坊的字数就把人吓倒了。可心里又痒痒的,是种子在蠢蠢欲动。“不妨试试呢?”当我将顾虑向申晨姐袒露后,她积极鼓励我加入。
记得那是2020年下半年,散文坊第一个月的主题是写亲人。或许是因为群里非常敞开、接纳的氛围,或许是因为很强的倾诉欲望,我把自己与父亲的爱恨纠葛写了出来。得到群里很多人的点评和安慰,印象最深刻的是申晨姐和小佳姐妹的回应,她们特地在Word里写了批注。申晨姐揪出文章中过多使用了“我”字等一系列实际的表达问题;小佳姐妹特别细心地逐段赏析并提修改建议,原本文章只有1700多字,而她写了1400多字的批注。这里面不只有文字技巧上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理解和安慰,分量那么重。我的心田被浇灌,开始变得松软。
就这样在散文坊里一待就是五期,期间有两篇文章被发表,但大部分文章不合格,不光字数不够,甚至还出现“欠债”情况。因为自己少又浅的经历和情绪写到一定程度后,就无话可说,无字可写了。再加上还懒于仔细琢磨和修改,文章能写好才怪呢。虽然群里强调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从知道到认同,从认同到实践,从实践到坚持,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怠惰的种子安于黑暗的土壤,又死寂了。
2023年,申晨姐邀请我参加散文坊的服侍;经过考虑后,我决定成为一名跑堂。参与服侍时才意识到,开展一期工作坊原来要花那么多心血,也意识到这个群体是那样慎重又敬虔地筹备。每期工作坊开跑前,同工先被老师牧养,调整生命和眼光,再开始策划、招募,然后为所有学员默默代祷。种子又一次被施肥松土,冒出了尖尖嫩芽。
2023年下半年开坊时,我怀孕好几个月了,但妊娠反应依然持续,常感觉自己像一叶扁舟,在大海里无止尽地漂泊。那个时候其实不适合服侍,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给同伴们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大大拖了大家的后腿。虽然当时的掌柜也有自己的难处,但大家照顾了我的需要,分担了我的难处。发芽的种子被营养失衡的土壤给搞得焦黄焦黄,奄奄一息。
2023年底宝宝出生,2024年初便申请暂时退出服侍。之后的日子便围绕着宝宝转,成天在洗洗刷刷中度过,有时感觉腰都要断了。间或拿起手机,看到散文坊群里一篇篇佳作,一段段讨论,既羡慕又失落。心想,不知何时才能写?不知那时还能不能写?那一刻才发现,发芽的种子其实还没枯死。

2024年下半年的散文坊,对我来说是最特别、最有突破的一期。回想去年8月,会利姐发信息询问我愿不愿意参加服侍。一个新手宝妈,还可以吗?我很担心自己力不从心,但她鼓励我利用碎片时间,或许能收获满满。
因为时间大多被宝宝占据,所以珍惜并善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要合作完成一些工作,所以学会真诚直接沟通;因为有写作任务,所以放手将孩子交给家人;因为操练书写,所以重拾阅读习惯……真如会利姐所说收获满满。那一期挑战很大,但恩典很多,犹如干涸的土壤上降下丰沛的甘霖,枯干的芽儿汲满吸饱水分,便向下生根,向上长叶子了。
从种下一粒种子到发芽生根,历经30多年,多么漫长!谁能付上耐心、爱心与呵护?是祂的手在浇灌、安排和等待,祂看重每粒种子,并为她们预备地方。
创文书苑、咖啡屋、散文坊,虽然各自的功能和性质不同,但都有一种角色存在其中,那就是文字陪伴者——透过网络,用文字陪伴他人。因此怠惰、软弱、拖沓的钢豆,在创文老师和文友的陪伴、接纳中,发芽生根了。如今要继续在此处扎根,也要以陪伴者的身份陪伴其他种子,期待能成为其他种子生命里一点点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