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莫非 | 生命常有转弯处【结束,是重生的开始系列1】

作者:莫非

无论是出于个人选择还是意外的危机,我们人生中都会遇到各样转变。每个转变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怎样的特点?

放下世界纷扰,聆听大牧人声音。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HWC010《浇灌的园子》(线上静修课)。

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见各式各样的转弯处。有的转得陡峭,有的转得平缓。有些是自愿选择,如转换职业、成家立业、移民异地、投资事业、信主受洗、回应呼召。也有一些,是生命突如其来的断裂——离婚、失业、疾病、至亲离世、孩子叛逆;发生的事件大多出乎意料,曾有的生活经验也无法应付,颠覆了我们生命深层的安全感和方向感。

无论出于选择还是危机,每一个转弯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性格、信念、价值观,甚至灵魂的走向。

台湾曾有一个节目叫《脑筋急转弯》,让参赛者在出其不意的提问中训练思维反应。其实,我觉得生命中的每个转弯处,也都牵涉到心思意念的急转弯。有些人转得过来,重新启程;有些人转不过来,身体虽被时间推着往前走,心却永远卡在过去的某个关口。

而今天这段经文,邀请我们思考一个最根本的转变,一个身份的转移: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约一3:2)

这句经文的内容是关于身份的转移——就是从没有信仰到有信仰;从“属世界的儿女”,转成为“属神的儿女”;从旧有的自我认同,转向一种在恩典里被接纳、被呼召的全新身份。

然而,这样的转变真的只是“身份名义”上的改变吗?它是否也伴随着挣扎?特别当经文说“将来如何,还未显明”——面对这未知,人就会有些不定和焦虑。在神儿女身份的转移上,牵涉到“未知”,我们能否坦然前行?在这生活的“未知”中,有什么是“已知”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做些准备的呢?

也许我们要有个认识,转变从来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一段需要静默、忍耐与学习的过程。布里奇William Bridges)在其名著《转变之书》(Transition: Making Sense of Lifes Changes中指出,每个真正的转变都包含三个阶段:结束、过渡期和新起点。

布里奇说转变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转变牵涉到这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其意义和重要性。转不转得过来,也不在一个动念,而是牵涉到你是否成长到一个光景,有能力可以转变。所以让我们看一下这三个阶段,好吗?

结束,脱离旧有生活方式和身份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从“结束”开始——结束一段关系、一种身份、一份工作、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

而且改变一发生,便会将我们从旧有的生活方式中拉出来,过去的生活进入结束。比如说得了癌症,过去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脱离了,健康人的身份也开始转换进入“抗癌病人”的身份。

旧有的生活系统既被打破,有时,原本扮演的角色也被迫要有所转变。

比如家父过世后,我们需要结束照顾父亲五年来已经建立出来的生活方式。开始着手整理他的房间,在几天之内,病床与医疗器材全被搬走,家具与遗物一一清除。然后办理一些和后事有关的文件和手续。忙来忙去不知觉间,就到了母亲节,忽然发现在这世上,我所扮演的角色中有一个也已被取消了!那就是“女儿”的身份。家母12年前过世,但那时家父仍在;现在家父也过世,在这世上,我已不再是谁的女儿了。

挪除一个几十年来习惯的身份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一个角色的结束,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感上的哀悼与身份认同的动摇。

这对配偶离世的人尤其艰难。“妻子”或“丈夫”的角色已随之结束,未来的生活,需要以“单身”的身份,重新思索与规划,势必牵涉到很多的不舍和难过。

所有的结束都会让人有许多恋恋不舍和不太愿意放手的挣扎。其实,这就是某种形式的哀悼。哀悼的不只是过去生活的不再,同时,还要挣扎着进入陌生未知的地带。

过渡,充满迷茫和痛苦

接下来,是最不容易的“过渡期”。这头岸边好似方才解缆,要开始漂向另外一边,但另外一头尚未抵达新岸。熟悉的角色与生活已成过去,而未来的新形貌仍未清晰显现。再回头看,那一头也已望不见了,感觉好像生命中途搁浅。

搁浅的感觉令人难安,让人会等不及便想要往前冲,抓些什么来填补心中的空洞和不确定。刚失业,会急着想要跳入另外一份工作。感情上刚分手,会想抓住另外一个对象替补。本来过渡期需要等候和耐心,但人面对现况往往无法沉得住气,便会急中乱抓瞎。

布里奇说从一开始的“结束”,到“新生”的过程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这介于中间的过渡期,人会感到迷茫与痛苦。从某个程度来说,这似死亡一样可怕。

因为离开旧岸,就是抽离旧有的身份、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然而,新的身份和人际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感觉失落迷茫。过去那种笃定的感觉消失了,对未来只觉得没把握,看不到岸边。

The Israelites gathering manna in the desert,Nicolas Poussin

圣经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进入旷野,这四十年便是处于这样的中间地带。

一开始,因为受埃及人压迫的日子已经结束,摩西带领要去的又是神的应许之地,所以他们充满了兴奋和盼望。然而,沙漠中的生活很艰辛,应许之地又还很遥远,过去熟悉的事物却已消失,新的规则律法在一一出现;以色列人生活在莫大的不确定性中,便开始对过去生活不断回首,忽然觉得过去在埃及的生活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至少不会像现在一样,没有黄瓜、西瓜、韭菜和葱蒜,忘了当初在压迫中的痛苦哀嚎。然而此时,已无路可退。

正如同现代许多漂泊异乡的移民,生活在他乡的那段时间,便正是进入旷野的旅程。语言不通、文化隔阂、身份全盘归零,连怎么搭车、认路、找住处、看医生、安排孩子就学等,都得重新学习。

有些已是中年人,却要像婴儿般学步,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对结束的哀悼和失落。哀悼过去熟悉的生活,失落自己熟悉的角色和身份。而人皆是透过生活环境来定义自我。对自我的判断和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人际关系。

因此很多人虽然移民了,但是心还留在过去,念念不忘过去的身份和生活方式。原本在国内是一条龙,出来后成为一条虫。原来在国内是个人物(some body),出来后寂寂无名(nobody)。过去的人际关系已无法寄托,在这块新大陆上,还没有结交太多新的关系。

如果拒绝结束过去,对异乡的生活便迟迟不能融入,也完全无法学习新的文化和语言。生活圈愈过愈窄,等过去的内在支撑慢慢用尽后,生命就进入干枯、停滞。

所以要好好地结束很重要,但是结束后的过渡期,也要好好地学功课。

而且要有一个认知,让你很痛苦的现状不是“永远”的状况。过渡永远是过渡,只要努力向前,总有一天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一个新的开始。

开始,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

家父过世后,在失去“女儿”这一身份后,我需要重新调整自己其他的角色。无论时间、空间和心力,过去占一大块的部分已经被空出来了。现在要在其他角色上重新分配,包括妹妹的身份,开始关心我在这世上最后一个原生家庭的亲人——我哥哥的身体;也包括创文主任的身份,还有莫非——我自己这个身份。现在,我可以多花一点时间照顾自己的身体、精神需要和朋友关系了。

所以我们也要有个认知,每个生命阶段都有其功课要学。如果没有学好,意味着我们会把需要重修的部分带到下一个生命阶段中。如此,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也会重新在下一个阶段中纠缠我们。因此最好把学分修足,该学的生命功课不要偷工减料。

重要的是在每一个转弯处,深信神都在等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人生转弯。有些弯转得温柔,有些则令人心碎。但这些弯,若在神手中,都可能成为你生命的礼物与更新之路。

所以你是否正在走过“结束”的痛?经历“过渡”的迷茫?抑或正站在“新起点”的门口?

无论你在哪一阶段,愿你记得:你是神的儿女,这身份不因环境而改变,反而在转弯中被深刻验证与坚固。

让我们一起学会——结束过去,忍耐等待,迎向新生。

作者介绍

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