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杜老师 | 求庄稼的主

没有牧人的羊群,和即将丰收的禾田,这两者可能是指的同一事物吗?夫子用它们做比喻,背后有怎样的眼光和心态?一起来看杜老师的文章。

侍奉有恩典如晨露,也有江河险恶,如何从起点跑到终点?欢迎查看文末海报,了解MT100《持久有力的侍奉课》。

 

作者丨杜老师

他看见一大群人,就怜悯他们;因他们困苦无助,如同羊没有牧人一样。于是他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要求庄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6-38)

耶稣在这儿把两个比喻连在一起,一是困苦的人群,另一是广大的禾场。困苦的人群就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流离失所,无所适从!而一个禾场,若没有足够的人手,转眼就变为荒场;小禾场是小灾,大禾场成大灾,可能的丰收顿成为垃圾掩埋场!耶稣将这两个比喻放在这里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自古以来,人就深深渴望和平与安息,渴望世间有真、善、美。为了追寻这些,人尽其所能但都徒劳无功。因人的智慧有限,年日也有涯,在没人舍命引导的情况下,只能像羊一般,没有目标地四处游荡,毫无盼望可言!

耶稣了解这情况,祂心中有疼惜。这些人原应由祭司看顾,可是那么多祭司,却没人能给他们安慰。他们就像羊一样,没头脑地跟着前面跑,一天没结束就已筋疲力尽,无论怎么做都达不到目的。这是人类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在有伟大抱负、人性崇高的年代,也不会持续下去,跟着的是更大的腐败,更多的崩溃!

pexels-photo-32100955

耶稣有两种身份,祂有天父的眼光和怜悯的心肠,也有一颗人的心和慈悲的属性。他动了慈心而且“怜悯”这些人,带着治愈的心掠过那个时代。耶稣看这群人,就像牧羊人看着他的羊群一般,有怜悯而不厌恶、有爱心而不冷漠!耶稣是一个好牧者,所以周围聚集了大量的跟随者!

“怜悯”是一种对无助者的同情,当动词时是“心肠肺腑受感动”,因以色列人认为心肠肺腑是情感的中心,是“怜悯”的源头。天父的“怜悯”,不仅是可怜穷苦的、贫困的,以及孤儿寡妇,祂最大的怜悯,是为罪人预备救恩,把世人从无助中救拔出来,因无助常是从罪中出来!

耶稣在八福中论到“怜悯”时说:“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太5:7)所以“怜悯”者恒被“怜悯”。当我们对人“怜悯”,天父必以“怜悯”回报。所以耶稣转向门徒,把“怜悯”的负担传给他们!

所以这“怜悯”就这样扩散出去,不只耶稣“怜悯”,门徒也“怜悯”。被“怜悯”的人,现在不只限于门徒或当时那些人,也扩展至所有人,对,也包括我们。他不只是转向门徒,今天也转向你我,我们都有做牧羊人的责任,照顾看管祂的羊群!

耶稣看着这些人,心中有油然而出的“怜悯”,可是当祂以此事教导门徒时,却好像文不对题。祂说庄稼成熟了,是收割的时候了!祂看在眼里的是人的无助,放在心里的是对人的怜悯,但说出来的却好像是不同的事物。祂眼中看到的是无助的羊、困苦无助的人,可是口中说的却是待收的庄稼。好像这些人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可期待、可喜悦的丰收。

这是何等的眼光,何等的心态!我想这是从耶稣在地上生活的时代至今,那么多人接受祂呼召的原因。因他和门徒们看的与一般人看的不同,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群困苦无助的人,而是大丰收的可能;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掏心掏肺的付出,而是欢天喜地的收成!

这种眼光不一般,这比喻也传神。它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无药可救的一群,而是满有活泼盼望的一群;不再是前途暗淡的世代,而是满有希望前景的一代。耶稣看在眼中的虽是满目疮痍,心中却满了希望,说出的话更是振奋人心!这就是我们的主!

自此以后的两千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大量社会精英跟随着耶稣,在有需要的地方为天父做牧羊人、做收取庄稼的庄稼汉。他们也看到耶稣所看到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于是他们用口传扬,用手建造,一个个的羊场于焉建立,一群群的羊于焉被牧养。

我们就有最好的例子。这几百年来,根据统计,有七千多牧羊人,为主跋涉千山万水来到中国收取庄稼,人数相当于耶稣时代的祭司。他们不辞劳苦来到斯地,从高文明的西方,降卑至百年不变的东方,他们无声无息地看守羊群、收取庄稼,才会有我们今日的幡然一变!

然而一代传一代的使命,终有职业化的可能。毕竟天父只有儿子没有孙子!祭司、法利赛人和文士等最终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他们一代代地延续传统,最终后代忘记了职分,把主要任务忘了,却把旁枝末节当成了主流!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告诉门徒,奉差遣的工作要靠祷告,因每一个工人都是天父亲自呼召上岗,不是靠遗传、不是靠才能。这工作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因这工作又大又难,只凭着才能、聪明断然不足,唯有听了父的差遣,有祂的眼光和心肠,才能把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成欢天喜地的丰收。

既然禾场如此庞大,工人的需要也那么急迫,我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进入禾场。对已在禾场的工人,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工人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一个两个学历可以达到,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场上主的工人,不轻易放弃他们,更当时常关心他们的需要!

文字牧羊人也是一样,不是能写的都被呼召!可是当被差遣时,或抄写讲道笔记、或翻译别人的文章,都要心存收庄稼的欢天喜地,忠心地书写。等装备够了,在天时地利人和,和在天父的时间里,就可用笔把属于你的故事写下,造就牧养众人。

所以不要轻忽文字工场的需要。就像现在什么工作都要有点计算机知识,今天什么工作都需要有文字,因文字贯穿事工,无论开始的构思、中间的推广,还是最后的收网,都需要有好的文字表达,为事工画龙点睛!因文字就是把想法化为实际行动的载体,能写得出来的文字,才是能做得出来的事工!

我们祈求主,差遣更多文字牧羊人、文字庄稼汉,来看守羊群、收取庄稼。现在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坏的是人不再重视文字、讲究文采;而好的是如果我们这时异军突起,会有更有效的结果,为主发更大的光!

——THE END——

作者简介

杜老师

创文总干事,专业电脑资讯管理,曾任职南加州一家医疗系统公司,提早退休后,以创文事工为重,也开始拾笔尝试写作,响应全民写作的呼召,与您分享他的学习和反思。

课     程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