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离弃信仰,父母还能持守信仰,为她的灵魂守望吗?芭芭拉出走八年,她的父母等回了她。一起来看这篇读书笔记。

“我逃离祂,日日夜夜;
我逃离祂,岁岁年年;
我逃离祂,心中转折万千;
泪水中、笑声下,我逃避躲藏……
躲避那紧跟着我、强有力的脚步……”
这是英国诗人弗朗西斯·汤普森的名诗《天堂猎犬》。
瘦小、腼腆的芭芭拉,在八年级课堂中,对全班同学介绍:“这首诗是关于一个浪子,想尽办法逃离爱他的天父;然而祂总不放弃,如猎犬般紧紧跟随。无论他浪荡到天涯或海角,天父总在那里出现,与他相遇。最终,天父的爱折服了他,带他回到家中。”
接着,她朗诵了全诗。当时情景深铭心中,然而十四14岁的芭芭拉绝对想不到,这首诗描述了她接下来面十来年的人生历程。
芭芭拉生长在牧师家庭。她的父亲,杰克·米勒(Jack Miller),在费城担任牧师多年,也是西敏神学院的教授。米勒牧师与妻子育有五个孩子,芭芭拉排行第四。他们注重孩子的教育、信仰,全家关系紧密,是个和乐敬虔、充满爱的家庭。
然而,看来中规中矩的芭芭拉,却在进大学那年全盘翻转,成为一个父母不认识的孩子。
“我有我的想法,我要自由!”
那个夏天,在他们的度假小屋中,18岁的芭芭拉坐在床沿,对父母咆哮:“我不要听你们的什么道德规条,我不要再假装是基督徒,我再也不要了!”争吵的起因,是芭芭拉悍然坚持,她在与异性交往及关系上有“个人自由”。

米勒夫妇提高了声调,换来的却是“砰”的甩门声;芭芭拉头也不回地冲出门外去。
“到底出了什么错呢?”他们向来以为与芭芭拉关系良好;芭芭拉是他们的好朋友,不是吗?她当然是基督徒啊!之前她还热心参与服侍教会,带人信主……或许,这只是过渡期,是噩恶梦一场吧?”
然而,这不是恶噩梦,而是为期八年的拉锯战。
《回来吧,芭芭拉!》记录了米勒夫妇与芭芭拉走过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冲突、伤害,到内心挣扎、多年演变,一直到最终芭芭拉与父母和好,并与父亲携手写出这本书。
每章内容先由米勒牧师书写,从为父角度叙述经过;之后由芭芭拉回应,从她的角度,追忆当时情况。父母的痛苦挣扎,女儿的任性悖逆,两条崎岖线交织纠结,汇成一个恩典故事。
这本书不是青少年教养秘诀,或父母励志文集,而是述说一位呼唤浪女的父亲,最终发现,真正带领女儿归家的,是诗人汤普森笔下的“天堂猎犬”。而“天堂猎犬”首先呼唤回转的,是父母自己。他们迫切祷告,祈求神上帝引导悖逆女儿;但在过程中,他们觉察到自己也离开了天父,在外流浪。于是,这段归家的历程,不仅是关于女儿,也是关于他们自己。
那年初秋,米勒夫妇开车送芭芭拉到大学。当女儿的倔强身影消失在宿舍门内时,他们就知道,女儿执意要走自己的路了。
接下来的日子,芭芭拉刻意疏远他们,追寻她自由奔放的人生。她尽情享受异性的关注,与男友同居,结婚又离婚;之后与另一以贩毒致富的男友同居,过着跑车豪宅、极尽奢华的生活。
米勒夫妇心中纠结着混乱与迷惘,他们愤怒、,他们担忧,他们、心碎。而最令他们恐惧的,是他们不再能影响女儿,只能眼看她滑向黑暗深渊。这全然无助的光景,好似对父母下了死”的刑宣判,他们等待着最糟的情况发生。
然而在这低谷中,信仰发出了另一个力量。
米勒牧师写道:“对基督徒来说,‘死’中总是隐藏着‘复活生命’,这就是基督信仰的道理:有死的一面,同时也有复活的一面……芭芭拉抛弃了信仰,对我们是‘死’;她否定我们过去对她的教育,是另一个‘死’;而最彻底、终极的‘死’,是我们无法再影响她人生任何的抉择。然而,正因这‘死’,我们开始经历圣书经上所说的——‘叫我们不倚靠自己,只倚靠那叫死人复活的神。’当在一切都失了盼望时,天父成为我们盼望的来源。”

天父引导米勒牧师反思:我所爱的,是芭芭拉的本相,还是自己我心中理想的她?我能否无条件地爱她、接纳她?能否对她不施控、不评论,并愿花心思认识她的朋友,进入他们的生活圈?我是否伤害过她,并愿意为此请求饶恕?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不断地付出,但芭芭拉并未因此心生感激或有所改变。在一次次失望中,他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爱是带着坚忍的力量的,不在乎对方多悖逆、多顽强。
米勒牧师也主动与芭芭拉沟通。女儿犀利直言,她厌恶父亲那种无所不知、永不犯错的形象:“我知道你的弱点!没有人是完美的!”
米勒牧师他心中一震,知道自己过去任何表里不一的行为,都对女儿造成了伤害。他真诚地向女儿道歉。
米勒夫妇开始经历了新的自由。因为相信天父掌管一切,他们能够“关心,但不忧心”;因为领受天父真正的爱与完全的饶恕,他们能越过芭芭拉的景况来爱她,不计过去的伤害,脱去“我是对的!”的骄傲和“我被亏待了!”的苦毒。
这位“天堂猎犬”藉借着困境把米勒夫妇带到尽头,使他们重新回到天父家中,以信心、盼望,来面对女儿的情况。虽然在实际情况上,芭芭拉仍在罪中打转,甚至陷入更深的幽暗,但他们相信“天堂猎犬”必会带领她,重整人生路。
天堂猎犬的脚步确实出现在芭芭拉所踏过的每一巷道!她追逐世上享乐,但虚空感总是如影随形;每段个不正常的关系,都以痛苦收场。无论她转向何处,天堂猎犬都在那里,不断地暴露罪的黑暗,也让她看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正如汤普森的诗句:
“祂从容地追赶,
镇定的步伐……逼近;
祂脚步声拍打着——
有节奏般的声音发出:
‘背弃我的,也遭万事背弃。’”
漫漫八年,千回百转,浪女终于归家了。
芭芭拉在书中写道,这段历程中最震撼的,就是父亲为自己的过错道歉,及母亲向她坦承自己在信仰上的软弱。父母并未隐藏心中挣扎,而是靠着信仰继续成长、改变;他们多年来坚定的信心与盼望,深深打动了她。“上帝神使用我的父母追寻我,向我展现祂的爱;‘天堂猎犬’经由他们,最终找回了我……”

“我决定不再祷告了。”那天午饭前轮到女儿祷告时,她突然这样宣布。
通常我们饭前的习惯,是从爸爸到孩子,一个个轮流祷告。这从小建立的模式,即使当孩子们处于信仰危机时,也从未受到挑战。
我和先生抬起头望着她,接着是一段难堪的沉默。
她平静地告诉我们,自己想了很久,既然怀疑神的存在,祷告是没有意义的。
女儿的信仰状况我们知道,然而一直以来,她还愿意按家中传统,极简地含糊两句,我们就“得过且过”。现在,我们不得不诚实地面对她的诚实。
《回来吧,芭芭拉!》帮助我思考孩子离开信仰的问题。我与先生回顾过去对孩子的信仰教育,常常是着重外表:固定聚会,固定读经,行为顺当,就以为稳妥。我们并没有探入内心,关注他们动机与价值观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挑战,甚至离开信仰,基督徒父母当如何以面对?我们是否愿意了解他们,按本相接纳他们?我们的信仰,是否真实无伪、言行一致?我们能否在孩子面前坦承过错、请求原谅?这些问题在我心中不断反复。
孩子的心、父母的心,都需要回转;而心的转变,唯有天父能作做成。这位“天堂猎犬”总是跟着祂儿女,在生命转角处与我们相遇;顺境或逆境,都是祂带我们归回的工具。米勒牧师写道:“天父借着悖逆的孩子,寻回我这个悖逆的父亲;改变芭芭拉的同时,祂也在改变我。祂用这八年的挫败,使我谦卑顺服……”
自那天午餐起,我们仍旧作做饭前祷告,只是女儿不参与。尴尬的感觉渐渐消失,我们和女儿仍能敞心分享,谈生活琐事、未来方向,及人生信仰。我们与女儿给彼此空间,也相互查察验。我们祷告、等候,心中有笃定的盼望,因为知道祂正“从容地追赶……逼近”。
或许,你生命中也有位“芭芭拉”,而你正揪心、正竭力呼唤。你听到“天堂猎犬”的脚步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