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创文15周年】归家的笔

作者:林滋恩

纯属个人兴趣的写作,如何与永恒广阔的新天地相连呢?作者的笔经过了转折与更新,也带出创文的故事。

记得我曾问妈妈:“如果要您用一两句话来形容小时候的我,您会怎么说呢?”她想都没想就回:“爱听故事,爱看书。”

据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故事,而且记忆力不错,同一本书如果念漏了某句话,或是配合某段落的手势比错了,就会要求妈妈重来,搞得她很烦。于是鼓励我(其实是为了打发我)自己读故事,念给自己听。听多看多了,我心里也有故事要说,除了照本宣科地按字读书,也开始练习加油添醋。

“爱听故事,爱看书”也是我与写作关系的注解:因为有很多话说不完,干脆用写的比较痛快。因为爱看书,写的过程也是阅读心里故事的过程,让我从中得到满足。后来上莫非老师的课时听到“心中的作者呼之欲出”“每个人心里都有故事要说”这些话,忍不住点头如捣蒜:就是这样没错!

国小二年级时,我第一次投稿,是给学校的校刊,题目是《吉爸出租》。一天我们全家饭后去散步,经过一根贴有红纸的电线杆,上书“吉屋出租”。我问爸爸,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吉屋,就是每个月付钱就可以住(租)的好房子。屋主把“借”房子给人住,当作一种赚钱的方式。

于是我异想天开,问道:那有没有人在“吉爸出租”呢?我爸爸很棒很“好用”,应该也可以把他租出去、借别的小孩用一用!爸爸听了大笑,鼓励我何不把这点子写成一篇作文投稿?于是我写了一篇《吉爸出租》,果然给登出来了!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印在大家都读得到的刊物上,真是既得意又兴奋!

国中时我的班导师也是国文老师,她对文学的热爱影响了我。她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认真地批改。我将日记当创作的平台,什么样的题目都尝试,也开始大量投稿。高中时参加校刊社,跟一群喜欢写作的朋友度过了很愉快的编辑时光。写作,对我来说,越来越像呼吸一样自然,纪律养成后,习惯成自然!

只是想不到呼吸居然也有暂停的时候。高三那年,我们全家移民来美。隔年参加某知名厂商与当地华人媒体举办的母亲节征文比赛,我有幸荣获青年组第一名,领到奖金三千美元,替家里付了三个月的房租,之后就再也没有提笔用中文写作了。身在异乡,要做的事太多,忙着读大学、适应新生活、交朋友、工作、结婚……用中文写作似乎不在我的to do list(待办事项)上面。

直到婚后生了儿子,在家当起全职妈妈,应亲人要求(因为他们想看小baby的照片与近况),开了个部落格(博客),才重新开始中文创作。之后偶尔写些见证、灵修心得投稿基督教杂志,或在当地华文报纸投稿分享生活所见所闻;却从来没想过也没听过“文字事奉”,也不觉得写作是可以用来服事神的恩赐。

对当时的我来说,写作纯粹就是个人兴趣,难登大雅之堂,在神的殿中毫无用武之地。直到2008年收到北美《传扬杂志》转寄的单张,报名创文第一届北美暑期文字营,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转折点。

苏文安老师的W100《文字实务培训营:心与笔的飞跃》,大大开启我的视野。像是以利沙为少年人祷告,使他的眼睛明亮了,看到满山满谷的火车火马——借着这堂课,我看见文字事奉领域是这么宽广的新天地,多么需要工人来开疆辟土、披荆斩棘。这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属世与属灵的力量角力,要透过文字来夺取人心、渗透思想、扭转价值观。

我一直以为写作就是一种兴趣、一种嗜好而已,自己还算能写,那也是因为天生爱写也常写的缘故。我从来不觉得这可以是一种使命、一项呼召、一份神放在我里面的感动,直到参与了创文的课程,接触到创文的老师与同工之后,才真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

苏老师在W100最后一节课中讲的那个“一车水”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我的一车水要倒在哪里?我要如何使用它?还有,我要怎么让这车水能保持满溢的状态?

创文像是一座桥,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写作者慢慢渡到对岸,开展了创作的新视野,也拓展了服事的界面。原来,我可以用写作来服事,我的书桌可以是我献祭的地方。而创文也像一条管子,帮我接上源头,让我知道水从何处来。

“今日学生,明日同工”是创文精神之一,也是创文培养神国工人的“策略”。上完文字课后,我开始零星收到一些讲座邀请。之后有同工问说:可不可以写篇会后心得或课后感想?接着隔一阵子又来邀请:要不要试试写代祷信?“手中有动笔的力量就不要推辞”,在不知不觉中,因着这些服事,我对创文生出了更强烈的向心力。

特别在写代祷信的过程中,圣灵一次又一次光照我,在主里省思文字事奉对这世代、对教会、对我个人的意义。透过这样的书写机会,神一点一滴地修正、磨练、塑造我手中的笔。祂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看见这个世代不缺能写的作者,却需要更多愿意在神里面委身的文字事奉者。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更多认识神、回应呼召的属灵经历。

都说“文人相轻”,但是创文伙伴间的情谊却打破了这样的说法。在创文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成为好同工。创文的同工,不一定都得是舞文弄墨的作者(当然,若真想写,还是可以受装备、被鼓励——每个人心中的作者都呼之欲出!),却都是乐意摆上五饼二鱼的人。

文字事奉对华人教会界来说,还是个青涩的概念。我们需要愿意写的工人,也需要愿意成全写作工人的人,更需要乐意付上祷告代价、将异象传递出去的人。我们都还在摸索调整中,学中做、做中学;透过一起服事参与,培养了默契,建立了共识。创文伙伴丰厚的属灵生命与尽心服事的态度激励了我,也成为我生命中的祝福与榜样。

加入创文咖啡屋(创文网上社群),更是始料未及的恩典与祝福。“工人先于工作”,老师对学生的牧养,兼顾文字与心灵,这已经不止是师生关系,而像是家人一样,在主里彼此关怀凝聚。这样的精神,也传承在“创文咖啡屋”中。借由文字的互动交流,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文学生,在云端建立了团契,用文字来代祷、彼此喂养、互相打气。文字,不单是创作的工具,更是生命连结的粘着剂、带来属灵影响力的催化剂。

有时我不禁问自己,跟教会的服事、家事、公事比起来,创文明明不是“主菜”(毕竟我们都是“义工”,不是全职同工),可为什么连我先生都把创文的事工当成“办桌”一样,每回都带着“飨宴”的心情来参与?创文到底有何吸引我的地方,让我这么喜欢参与、乐意摆上?

我想这不光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写,而这刚好是个“跟写有关的事工”而已。创文是神兴起的一项事工,那创始成终的耶稣,既然开了这条路,就会兴起人同行。在事工雏形未定时,祂已经预备了器皿来承接这个呼召。

你我都是可以被神用的器皿,虽然形状尺寸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可都是神家中的器皿,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里被拿出来使用。器皿需要常被洁净、保养,有时甚至需要被擦亮、打磨。神有祂的时候、有祂的安排,每个阶段里,祂为我们预备适合的宴席,在最佳的时刻将我们取出来。而神也是巧匠,祂雕琢装饰、加工精炼手中的器皿,还要为它们抹上成圣的膏油,让它们变为尊贵可用。

文字事奉是一条崭新未知的道路,谁也没真正走到尽头过——或许这本来就是一条没有止境、无限延伸的道路。你我都是一同走天路的伙伴,在走走停停中互相打气,甚至呼朋引伴加入,或者暂时退场歇歇腿,都有神的美意。

我深信,一个事工的产生,需要有上头来的异象;有了异象,就能跟随;这个异象,终有成真的一天。而你我个人所倾注的涓滴故事,也终将汇聚成河,浪起涛涌,成为神向这世代说话的壮阔史诗。

转载自《恩典不留白,下笔如有神》,橄榄华宣出版社。

Site Logo

莫非可以如此爱

林滋恩

著有《美国袋鼠妈妈伴学去:1000 堂亲子温馨共享的教育课》与《我在美国当妈妈:揭秘全美最独特的亲子教育课》。2014 年第22届汉新文学奖散文组佳作得主。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文章常见于北美华人主流媒体《世界日报‧副刊》、海内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国》《真爱》《传扬》与《基督教论坛报》。2019年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奖。